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一章
字号:A | A

壹 问安(一1

古代希罗书信的卷首问安都依照一个标准格式,就是“甲致乙,问安”,此格式从主前三世纪至主后三世纪基本上保持不变。1在新约里,完全照这格式的例子有使徒行传十五章二十三节、二十三章二十六节、雅各书一章一节。保罗一方面沿用这种传统格式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则加以灵活运用,藉着一些更改把新的意思注入旧的问安格式里。这些更改包括下列三方面:保罗总是以“愿恩惠平安临到你们”取代一般的“请安”;他往往在提到写信人及收信人的时候加上一点描述(例如:罗一1-7);他有时更在问安之际便预告了书信的主题和部份内容(例如:加一42)。

1保罗、西拉、提摩太,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在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

 

1 Doty, Letters 29.

2 参冯:“真理” 14.

3 有古卷在“平安”之后加上“从神我们的父与主耶稣基督”(参帖后一2)一句。但若此句属于保罗原著,则没有理由会被删去的。参Metzger 629.

一 写信人(一1a

一1a“保罗、西拉、提摩太,写信……

保罗所有的书信中,单提及他自己为写信人的,只有罗马书、以弗所书和教牧书信,其余都是和其它人于卷首联名。这里的三个名字亦在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卷首出现。“保罗”是个罗马名字,极可能是保罗的家庭名字;“扫罗”(徒十三9)则是他出生时父母给他起的希伯来名字。4由于现存的保罗书信都是写给处于外族世界的教会(或有关的人物),因此保罗在其中一贯沿用了自己的罗马名字。他在这里(和帖后一1),如在腓立比书一章一节及腓利门书一节那样,完全没有提到他的使徒身份。这不是因为保罗不愿意称西拉和提摩太为使徒,或不好意思只称自己为使徒;二章六节“我们作基督的使徒”一句的“我们”,至少包括西拉在内(见该处注释);保罗与提摩太联名向读者问安的另二处经文显示,提摩太不是使徒的事实,并没有拦阻保罗(在需要时)强调自己的使徒身份(林后一1;西一1;参林前一1)。保罗在这里没有提出他的使徒身份,是因为在帖撒罗尼迦没有人质疑他的使徒身份,尽管有人批评他作为宣教士的动机和生活表现。5

西拉的名字在保罗书信和使徒行传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使徒行传用的是“西拉”(思高:“息拉”),保罗书信则用“息耳瓦诺”(思高)。6前者可能是西拉的亚兰文名字,或是“息耳瓦诺”的简称或亲昵的称呼;后者则为“西拉”的拉丁化格式,可能是西拉的罗马(家庭)名字。7西拉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领袖,又是个先知;耶路撒冷会议后,西拉与称为巴撒巴的犹大受教会差派,和保罗及巴拿巴一同把会议的覆函带往安提阿,并在那里住了些日子(徒十五22、30-33)。西拉和犹大显然不觉得与安提阿的外族信徒相交有何不妥,也受到他们的欢迎和接待。西拉在此期间的表现,必是给了保罗良好的印象;因后来保罗为了马可的问题和巴拿巴分手时,他拣选了西拉做他的福音伙伴(徒十五40)。保罗选中西拉可能有三个原因:8(一)西拉显然认同保罗对福音的了解,即认为神的救恩不能靠行律法而得,乃是藉信基督而得(参徒十六31;留意复数的“他们”,指保罗和西拉);在耶路撒冷教会中,他无疑是属于较开明的一派(与徒十一2,十五1-2、24那些“奉割礼的门徒”相对)。(二)西拉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领袖,保罗有西拉作同工,对他现阶段的工作特别有用──使他可以有效地回答一些人(例如:加拉太煽动者)的指控,即认为保罗跟耶路撒冷母会的步伐并不一致。(三)西拉是罗马公民,像保罗一样(徒十六37-38)。虽然保罗绝对不是以具有罗马公民身份作为与他同工的主要条件(事实上,就新约的证据所及,除了西拉,再没有另一位保罗的同工是罗马公民),但有罗马公民身份带来不少方便;至少,如保罗及西拉在腓立比被囚一事说明的,保罗可免去一种尴尬情形,就是他可按其罗马公民身份争取某些权益,但他的同工却不能同样作。

在保罗这第二次的宣教旅程上,西拉陪着保罗“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门徒”(徒十五41),并访问南加拉太各城的教会(徒十六4);他又(和提摩太)协助保罗在马其顿的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两个城市建立教会(徒十六6-十七4);其后与保罗被逼离开帖撒罗尼迦,下到庇哩亚,保罗继续南下往亚该亚时,西拉(和提摩太)仍留在庇哩亚(徒十七10、14);后来他和提摩太到雅典见保罗,又被他打要回马其顿(可能分别往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最后往哥林多跟保罗会合(徒十七15-16,十八5;帖前三1-6;林后一19)。此后圣经对西拉和保罗进一步的关系便再没有交代。

保罗书信的西拉和使徒行传的西拉是同一个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西拉跟彼得前书五章十二节的西拉(“息耳瓦诺”,思高?有甚么关系?在该处,西拉似乎是彼得的代笔人(和合“托我……转交”原文作“找藉着……写了”:和译、思高)。若所指的是保罗的同工西拉,则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推论:西拉和彼得本来就同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分别是先知和使徒),西拉与保罗同工一段时间后,便再次与彼得同工,参与保罗大部份没有触及的北方地带(彼前一1)的传福音工作。9但是由于“西拉”是个非常普通的名字,我们不宜过于武断,一口咬定保罗的同工后来作了彼得的代笔人。无论如何,认为西拉同时是彼得前书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执行秘书”之说,并无足够的证据支持。10

提摩太是南加拉太区某城(很可能是路司得)的居民,父为希腊人,母为犹太人(徒十六1)。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说,他的合法身份是个犹太人;可是他没有受割礼,这是不合常规的。他大概是在保罗及巴拿巴首次列该区传道时(徒十四8-20)悔改归主的(林前四17:保罗称他为“我在主里……的儿子”,新译;参提前一2)。其后保罗带同西拉重访该区的教会时,就为提摩太行割礼以正其犹太人的身份,然后带着他一同往马其顿宣教(徒十六3-10)。保罗在西拉之外还挑选提摩太作他的宣教同工,一方面是由于提摩太有值得赞赏之处(徒十六2),另一方面是因为神早已藉先知的预言把提摩太挑选出来,要他从事传道的工作(提前一18);似乎提摩太是在一次庄严的按手礼中被委派为保罗的同工,同时接受了与此相符的恩赐(提前四14;提陵一6)。11虽然路加描写保罗如同在帖撒罗尼迦(及之前在腓立比)建立教会的一段记录中,并无明文提到提摩太,但该段的前后都清楚表示提摩太是宣教同工之一(徒十六3,十七14-15),因此我们可以假定,提摩太有份参与在帖撒罗尼迦(及腓立比)的福音工作。

他们三人被逼离开帖撒罗尼迦后,便下到庇哩亚(提摩太可能是在保罗和西拉之后独自前往庇哩亚的,此点见二18注释);在这里提摩太(及西拉)和保罗暂时分手,稍后在雅典再跟他会合(参徒十七15-16);他随即受托重访帖撒罗尼迦教会,为要坚固受逼迫的信徒(帖前三1-3、5),任务完成后使到哥林多与保罗再一次会合(帖前三6;徒十八5;林后一19)。后来他又被保罗从以弗所差派到哥林多教会(林前四17,十六10)和马其顿(徒十九22),及从罗马差派到腓立比教会(腓二19),作教牧访问;保罗首次监禁获释后,提摩太被派驻于以弗所,处理当地教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前一3)。尽管提摩太在身体和性情方面都不是全无软弱(参提前五23;提后一6-8),他显然是保罗非常器重的一位得力助手,他忠心事主的表现尤其赢得了保罗无保留的赞赏(林前十六10;腓二19-22;参提后三10-11;来十三23)。

本节以“保罗、西拉、提摩太”三人为这封信的写信人,显然是因他们一同有份建立和牧养帖撒罗尼迦教会。三个名字排列的次序,反映了这三个人地位上的优次:保罗无疑是这个宣教队伍的领袖;西拉除了可能比提摩太年长,和肯定比提摩太在整个基督教会中较有声望之外(比较徒十五22、25-26、32,和徒十六2),他“被征入伍”是在提摩太之前(比较徒十五40,十六3),并且在建立马其顿那三间教会(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的事上扮演了比提摩太显著得多的角色(徒十六19、25、29,十七4、10:西拉和保罗的名字同时提及〔亦参徒十六35-40〕;但提摩太的名字在整段记载中〔徒十六6-十七13〕根本没有出现)。保罗二次宣教旅程这两位同工在地位上的关系,跟首次旅程那两位同工的几乎一模一样:西拉代替了巴拿巴,提摩太代替了马可,后者是前者和保罗的助手(参徒十三5,十二25)。他们三人都具有双重文化的背景:提摩太的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犹太人;西拉是耶路撒冷教会一份子,但他除了亚兰文的名字(“息拉”)外,还有个罗马的名字(“息耳瓦诺”),反映他和外族世界有接触,在参加保罗第二次布道旅程之前,他已有和外族信徒接触的经验(徒十五30-32);保罗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在法利赛人的律法上受过最严谨的拉比式训练(腓三5;徒廿二3),但他一蒙召作使徒便立即往亚拉伯传福音给外族人(加一16-17),12到他开始第一次宣教旅程时,他已有十多年在外族世界中(在“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即是先在他的家乡基利家的大数,然后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加一21;徒九30,十一25-26)传福音的经验了。保罗和西拉更具有罗马公民的身份。由此可见,在神的安排下,这三位宣教士所具备的条件,使他们非常适合传福音给帖撒罗尼迦(及其它城巿)会堂里的犹太人以及虔敬的希利尼人(徒十七1、4)。

西拉和提摩太于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卷首与保罗联名出现,是否表示他们有份写这两封信呢?在这问题上,前书所提供的线索是有点模棱两可的。一方面,保罗有几次用单数的第一人称(二18b,三5。,五27),13这似乎表示,这信真正的作者是保罗一人。14另一方面,“我们”出现的次数远比“我”字为多(例如:一2-9,二18a、c,三5c,四1、13,五25),这又似乎可解释为作者不止一人。15若是单从三章二节、六节来推论(“我们……打发我们的弟兄……提摩太前去”,“提摩太刚才……将……好消息报给我们”),“我们”指的是保罗和西拉,因此可能西拉有份写这两封信。16笔者认为,这些信的真正作者只是保罗一人;他在卷首问安时包括曾与他在帖撒罗尼迦一同事奉(现在仍和他一起)的西拉和提摩太(而且提摩太刚访问过收信人),是非常自然的事;至于信上多次出现的“我们”一字,则按不同的文理有略为不同的意思,此字只表示有关的人物在保罗提及的事情上有份,并不表示他们有份写信(参下面一2注释首段)。

 

4 关于保罗的名字较详细的讨论,可参冯:“腓立比书” 62-63.

5 关于保罗在书信中强调或不强调其使徒身份的原因,请参冯:同上书 64.

6 二字在原文分别为:Silas, Silouanos.

7 Bruce 6; cf. Bruce, 'Silas/Silvanus' 28a; R.E.Nixon, IBD 1451. 若“西拉”是“息耳瓦诺”亲昵的称呼,这便与下面的事实相符:保罗在他的信上惯以别人正式的名字称呼他们,路加则采用较为不拘礼节的名字。比较:Priska(罗十六3;林前十六19;提后四19;思高:“普黎斯加”〔林前十六19的翻译假定了原文为使徒行传所用的说法〕)和Priskilla(徒十八2,18,26;思高:“普黎史拉”);Sosipatros(罗十六21;思高:“索息帕特”)和Sopatros徒二十4;思高:“索帕特尔”)。

8 Cf. Bruce, 'Silas/Silvanus' 28b.

9 Cf. M.J. Shroyer, IDB IV352a.

10 详参Best 23-25.

11 关于这三段经文(提前一18,四14;提后一6)的解释和相互关系,可参冯:“恩赐” 126-128。

12 关于保罗归主后“往亚拉伯去”的目的,请参冯:“真理” 65-68。

13 三章一节的“独自”在原文为复数(monoi, not monos),见该处注释。

14 Cf. F.F. Bruce, IBD1555b(作者现已放弃此看法;见下面注16)。M.J. Shroyer(IDBS IV 352a)谓信末的“我”字(帖前五27;参帖后三17)表示西拉和提摩太有份写此信的主要部份。此说未能解释为何“我”字亦在书信的主体中出现。

15 Doty, Letters 41(cf. 30).

16 Bruce 6; 'Silas/Silvanus' 30b-c; cf. Bruce xxxii-xxxiii.

二 收信人(一1b

一1b“……给帖撒罗尼迦在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

本句的原文直译是:“给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参思高)。“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帖后一1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讲法,除了这两节和歌罗西书四章十六节(“老底嘉的教会”原文直译是:“老底嘉人的教会”,参思高)外,保罗书信中再没有称另一个教会为“某地的人的”教会。17这个称呼的重点在于指出:帖撒罗尼迦城那班信徒,构成当地的教会。比较之下,“在哥林多 神的教会”(林前一2;林后一1)这种称呼,则提示哥林多的教会(这教会自然是由哥林多的信徒组成的)是神的(普世性)教会在一个地方的彰显。18后者代表看保罗对教会通常的看法,因为他用同一个字来指整个基督徒的群体(例加:西一18、24)、在一个城市内的基督徒群体(例如:罗十六1;林前一2;林后一1)以及在一个或一些人家中的基督徒群体(罗十六5;林前十六19;西四15;门2),这事实提示我们,那较基本的观念是教会整体,这整体的教会并不只是个别教会(即较,”,的单位)的总和而已,而是整体的教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个别教会的形式出现。

虽然“教会”一词在保罗书信中皆有它的专门意义(指基督徒的社群),而不是指市民的“集会”(徒十九32、39、41,思高),而且对于他的读者中那些熟悉七十士译本的人来说,这词的宗教意义也可能是够明显的,19但保罗仍然不厌其详地对“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加上一项形容──它是“在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这教会是在父神里的,因此与世俗的市民集会有别;它又是在主耶稣基督里的,因此与犹太人的神权集会亦有不同。20保罗将主耶稣基督与父神并列在一个介系词“在”字之下,显示了他认为基督有如何崇高的地位(参三11;帖后一1,二16)。关于“主耶稣基督”一语的意义,请参冯:“腓立比书” 76-77的讨论。至于“父 神”一语,21这是希腊和犹太的宗教文献中常见的称谓,但在新约里它自然具有确切的基督教内涵。新约书信里常见“神”和“父”二字连着出现,“父 神”是原文六种格式中的一种。22至少就本节而论,此语的“父”字似乎不是指神是耶稣基督的父(尽管耶稣确是神的儿子:一10),而是指神是信徒的父。有两点支持这个解释:(一)“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是平行的;“主”表示基督与信徒的关系,照样,“父”也是表示神与信徒的关系。(二)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卷首语明说“神我们的父”(帖后一1),而且前后书多次提到神是信徒的父(帖后二16,原文;帖前一3,三11、13),却没有一次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西一3)或“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 神”(林后一3)等格式。当然,信徒得以称神为“我们的父”,是因为他们信靠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参加三26)。

“在……里的”这句话显然表示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跟神和主耶稣有密切的关系。但介系词“在”字的准确意思是甚么?主要的解释分为两种:一是先断定“在神里”一语的意思,用它来解释整句;二是以“在基督里”一语的意思来解释整句。按第一种解释,保罗甚少用“在神里”这种讲法,而且此语从来没有地方性或空间方面的意思(即“在神的范畴里”),因此本句的“在”字应解为“由”的意思,就是说,教会是由父神和主耶稣基督使它存在的。23可是,除非我们认为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不是保罗所写的,否则“在神里”一语有时显然是“在神的范畴里”的意思(弗三9;西三3)。此外,保罗有时用此语来指神是信徒夸耀的对象或根据(罗二17,五11);它在本书二章二节指神是保罗及其同工在帖撒罗尼迦放胆传福音的根据(他们的胆量是基于神)。可见“在神里”的意思是因文理而异的;它在本节既是和“在基督里”平行,后者又是较常见的词语,因此借助于后者来解释前者(即第二种解释)是合理的做法。按此解释,神和基督(二者一起)就是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所存在的范畴。24在这大前题下,“在……里的”这句话不但包括“属于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现中,参当圣)的意思,25也许“在神里”还提示了神藉着使徒及其同工将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召聚为一体的事实,26“在基督里”则提示信徒是被纳入了“末后的亚当”这位“宇宙性人物”或“集体性人物”之内。27

 

17 相同的结构(ekklesia/ekklesiai + genitive)用于下列词语:“外邦人的众教会”(罗十六4,思高;参当圣)、“圣徒的众教会”(林前十四34〔原文33〕)、“基督的众教会”(罗十六16)、“神的众/各教会”(林前十一16;帖前二14;帖后一4)、“神的教会”(林前一2,十32,十二22,十五9;林后一1;加一13;提前三5、15)。但事实们然是,“某地的人的教会”这说法在保罗书信中只见于三段经文(西四16;帖前一1;帖后一1)。Collins 288将本节的Thessalonikeon一字看为partitive genitive('the church fromamong the Thessalonians'),有关的短语意即“来自帖撒罗尼迦人当中的教会”; 但上面正文的解释较简单和自然。

18 保罗在加拉太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和哥林多前后书用的格式是“给……的教会”,在罗马书、歌罗西书、以弗所书及腓立比书的格式是“给‥‥‥的圣徒”。这种格式上的区别,正好把较早期的书信和较后期的书信分开;但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

19 ekklesia tou theou在七十士译本是希伯来文qahal Yahweh的翻译;后者指以色列民或以色列会众,特别是在耶和华面前聚集的会众(参徒七38)。

20 Ellicott 3; Frame 69.“神权集会”是后者用的词语('theocratic assembly')Moffatt 23a认为,在原文的“主”字之前没有重复“在”字,“在”字之前并无冠词,这足以表示原文的七个字(即“在‥‥‥里的”一语)是一个思想单元,而不是由两部份构成(分别与“异教”及“犹太教”相对)的话。但即使保罗不是刻意地要将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和其它的那些案会作对比,他加上的形容的话们然提示了一个清晰的对比。由于原文于“在”字之前并无冠词,因此理论上“在……里的”一语不一定要连于“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一词来解绎,而可解为形容原文没有表达出来的动词“写信”一字。但把该语看为形容“教会”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一)在冠词的用法上,新约希腊文没有古典希腊文那么严格的要求,因比不必于“在”字之前重复“教会”一字之前的冠词(tei ekklesiai......tei en theoi......)才可表示“在……里的”一语是形容“教会”一词的(比较二14,四16;帖后三14,原文)。(二)保罗在写给众教会的信上,通常那在卷首语中对收信人加以一点形容,表明他们与神及/或与基督的关系(罗一7;林前一2;弗一1;腓一1;西一1)──唯一的例外是林后一1和加一2(后者由加一6,四11、20等经文解释了!)。(三)在信主不久的帖撒罗尼迦信徒心中,“教会”一词的宗教意义可能尚未绝对清晰,因此保罗加上的形容的话不是多余的。Cf. Lightfoot 7-8.按其字源来推论,“教会”一词的原文ekklesia的意思是“被召出来的一群”(ek + kal-);但其实此字在新约并非这个意思,而是指同属一个团体、具有共同的会员地位的一群,与ochlos(“群众”)相对,若把“教会”解为“被召出来的一群”,就是犯了etymologizing之误:cf. Black, Linguistics 121; Fee,Exegesis 83-84.

21 G. Schrenk(TDNT V 1007, TDNTA 814)指出,此语在保罗用法中的特点,就是他总是在父神之后便提到“主”(耶稣基督)。

22 详见冯:“腓立比书” 497-498。Collins(232 with n.13)谓有八种格式,这是由于他所列举的格式跟笔者所列举的有部份并不相同。

23 Best 62; Malherbe, Paul79. Cf. Marshall 49.

24 Bruce 7. Cf. Frame 69;Wuest, Nuggets 15.

25 For en ='belong to', cf. Grayston 60;Ellingworth-Nida 2; Keightley, 'The Church's Memory' 155 b.最后提及的文章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帖撒罗尼迦前书,指出书信的内容显示,对耶稣的回忆乃是塑造帖人生命的一股主要力量。不过,帖人与耶稣的关系,事实上并不停留在“回忆”的阶段。

26 Cf. A. Oepke, TDNT II541; L. Coenen, NIDNTT I 298-299. Collins 243认为“在神里”这短语包含了三个相关的意思:帖人的教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神的拣选,藉着神的帮助,以及由于它对神的信心”。

27 请参冯:“腓立比书” 69对“在基督耶稣里”一语的解释(第二、三两点)。

三 问安语(一1c

一1c“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

在所有的保罗书信中,卷首问安语都包括恩惠和平安这两样(在提摩太前后书则加插“怜悯”一项)。若“恩惠”是由一般希腊书信卷首的“请安”修改而得的结果,“平安”则重复了一般希伯来书信的问安(参拉四17;但四1),保罗就是把二者合并了起来;但鉴于某些犹太人的圈子中流行着“怜悯与平安”这双重的祝福语(参巴录二书七十八2),“恩惠与平安”可能是前者的另一种格式(参加六16)。28不论如何,这两个词都具有完全和明确的基督教涵义。“恩惠”指神对罪人绝对(即无条件)的慈爱和白白(即并非人所配得或可以赚取)的赐与,其最高和最决定性的明证,就是基督的救赎工作(罗五6-8)。在卷首的问安和信末的祝福语中,“恩惠”可能含有(信徒)在生命中经历神的能力之意(参林后十二9,八1)。29“平安”指一种健全的状态:对基督徒来说,这包括与神和好(罗五1;西一20)、彼此和睦(弗四3,二14-17)、内心得享平安(罗十五3;腓四6-7);前者是后二者的基础。“恩惠”(按上述的基本意义看)则是“平安”的基础;恩惠是根,平安是果;神救赎的恩典,带给人身体与心灵皆蒙拯救的平安(帖前五23;参五3注释)。鉴于恩惠与平安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此句问安语可意译为:“愿 神恩待你们,赐你们平安!”(当圣)

保罗十三封书信的卷首问安语中,本句是最短的一句,其它的在“恩惠、(怜悯、)平安”之后,都有“从 神我们的父”(西一2)或“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等字(其余的十一卷;保罗这样经常把基督与神并列,暗示基督在保罗的思想中占着极高的位置)。这独特的现象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像其它那些较长的问安语一样,这问安语隐含了愿望语气的动词(因此中译本都加上“愿……临到”这几个字);但它并非只表达一种愿望,而是一句有效的祝福话。30此解释若是正确的,则这句问安语其实是一种宣告:神的祝福会在教会的聚会中(那时此信会被读出来给众人听:五27,参西四16),特别临到那些懂得用信心接受祝福的人。

 

28 Bruce 8. 下面的事实加强了这个可能性:“怜悯”所指的基本上和“恩惠”所指的相同(R. Bultmann,TDNT II 484),只不过前者提示受惠者是在有需要的境况中,后者则强调神的恩典是人所不配得的。

29 Cf. Dunn, Jesus203.

30 关于这两点,请参冯:“腓立比书” 77-78.

贰 感恩(一2-10

在保罗的书信中,除了加拉太书、提摩太前书及提多书之外,都有向神感恩的话紧随于卷首问安之后。1原文主要的格式分为两种:(一)动词“感谢”之后用两个或三个分词(帖前一2-4:“……提到”‥‥‥记念‥‥‥知道”;腓一3-6;西一3-6;门4-5);(二)动词之后用“因为”一词(帖后一3;罗一8;林前一4-5)。此外还有一种礼仪格式,以“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神是应当称颂的”这句话开始(新译:林后一3;弗一3;参彼前一3);而提摩太后书一章三节所用的格式则与上述的三种都有所不同。2向神明表示感谢是希腊私人信札(但非公函)常用的体裁;3不过,就如保罗将明确的基督教涵义注入一般的问安格式中,他也把感恩此项目按照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发扬。希腊信札的惯例,往往是因得脱危难而向神明感谢,但保罗感谢的内容,则随着各教会不同的情况而有所改变。事实上,保罗书信里提到“感谢”的许多经文中,最重要的一组就是上列的卷首感谢的话。4

在目前一段,保罗提到他为帖撒罗尼迦人感谢神的两个原因: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在信爱望三方面的佳美表现(一3),最终的原因是神拣选了他们(一4)。保罗同时解释,不只他们对福音的响应以及信主后的表现(一6-10),连使徒及其同工在他们中间传福音的经历和生活表现(一5),都是帖撒罗尼迦人蒙神拣选的证据。

 

1 关于该三卷书这种例外情形的原因,可参冯:“腓立比书” 79注56.

2 动词“感谢”(charin echo , 不是保罗惯用的eucharisteo )之后是另一动词“记念”( echo ten……mneian),接着才是分词“切切的想要”和“记念(你的眼泪)”。

3 H. Conzelmann, TDNTIX 408 with n.14, TDNTA 1307.

4 关于此一系列的卷首感谢语的几项观察,见O'Brien, 'Thanksgiving' 55-57.

一 直接的原因(一2-3

2我们为你们众人常常感谢 神,祷告的时候提到你们,

3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不住的记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

2“我们为你们众人常常感谢 神,祷告的时候提到你们”

“感谢”一词在本书出现四次(动词:一2,二13,五18;名词:三9);5除了五章十八节是保罗嘱咐信徒要“凡事谢恩”之外,其余三次都是指保罗及其同工向神感谢。其实这里开始的感谢语,可被看为一直延展至三章十三节,只是因其中插入了二章一至十二节(保罗的自辩)和二章十七节至三章八节两段而未能一气呵成。6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和腓立比书都是与提摩太于卷首联名出现,但在随后的感谢语中却用了单数的第一人称(林前一1、4;腓一1、3);比较之下,可见本节的“我们”并非所谓“信札式的复数格式”(其实是单数“我”的意思),而是实在指保罗和他的两位同工(西拉和提摩太)。至少到二章十六节为止,“我们”一字都是这个意思(一3是个例外,见下文)。不过,这复数的第一人称并不表示西拉和提摩太有份写这封信(参一1。注释末段),只表示他们与保罗一同感恩和代祷,也许还表示他们赞同本书的信息。7

保罗感恩的祷告一贯的对象都是“神”(帖前一2,二13,三9;帖后一3,二13)或“我的 神”(罗一8;林前一4;腓一3;门4),亦即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西一3)。“常常”(参帖后一3,二13;林前一4;腓一4;西一3;门4;及三6注释)和下一节的“不住的”(参二13)等字眼,并不是说保罗无时无刻不为帖撒罗尼迦人感恩和祷告,而是指他(和同工)在经常的祷告中记念他们。8“你们”一字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出现得特别频密,计为前书八十四次,后书四十次(保罗书信全部约七百次),“弟兄们”的称呼亦用了多次(前书十四次,后书七次);这现象一方面显示这两卷书是如假包换的信札,所谈到的是关乎读者及其处境的事,同时说明了保罗对他们怀着热情。9

在“祷告的时候提到你们”一句中,原文(较好的说法)并无“你们”一字,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上一句的“你们众人”一语应连于本句,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我们常常感谢神,就是当我们在祷告中提到你们众人的时候。”10但是分词“提到”的宾词大可以从上一句看出来,因此和合本的分句法11是自然和可接受的。“祷告”在原文(“我们的祷告”)是复数的名词,指多次的祷告(行动或场合);这字(参五17注释)和“祈求”(三10,动词)的分别,在于前者的涵义较广,后者则指较明确的请求。12“提到”在思高译本作“记念”;但原文所用的结构(名词+分词;参罗一9;弗一16;门4)13肯定是“提起”的意思,尽管名词本身的意思确是“记念”(腓一3;见下文三6注释);而且下一节的“记念”在原文是另一个动词。

本节原文最后一个字是副词“不断地”(思高),若把它连于“提起”一字,第二至四节便呈现一种很工整的结构:在动词“感谢”之下有三个分词(2b:“提到””;3;“记念”;4:“知道”),每个分词都是在它所引介的句子的首位,每次引出保罗所想及的、有关读者的新一面的事情。有学者提出三个理由来支持这个看法:(一)罗马书一章九节(保罗“不住的提到”读者)和(二)提摩太后书一章三节(保罗“不住的想念”提摩太)支持将“不断地”连于“提起”一字;(三)把二字这样连起来,使保罗的话更为有力。14可是,第三个理由并不具决定性。第一、二个理由也缺乏说服力,因为“不住的”一字在该两段是在动词之前,在本节却是在动词之后(并有“祷告的时候”一语相隔)。15这反而提示我们,将“不住的”连于随后的动词“记念”(一3)是较合宜的做法(如和合、新译、当圣、思高)。16当然,就事实而论,“不住的记念”和“不住的提起”在意思上的分别不大,因为“提到”和“记念”是在“祷告的时候”同时发生的行动。

 

5 原文分别为:eucharisteo, eucharistia. 这些字与“恩惠”的原文(charis)及“喜乐”的原文(三9:chara, chairo )皆属同一字根(char, 'rejoice').我们可以说,恩典带来喜乐,而感谢是对恩典一种理所当然的回应。

6 有些学者认为保罗的“卷首感恩段落”(introductorythanksgiving period)是由一2至三13构成;cf. O'Brien, Thanksgivings 144-145.

7 Wiles, Prayers 177 n.4. Cf. F.W.Beare, IDB IV 662a.

8 当代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习惯,都是每日祷告三次(参诗五十五17;徒三1,十30)。O'Brien('Thanksgiving'65 n.37)指出,古代信札(不论是犹太人或异教徒所写的)体裁的一部份,就是用“常常”、“不住的”等字眼提到祷告。此类词语还包括:“画夜”(帖前三10;提后一4)、“随时”(弗六18)、“恒切”(罗十二12;西四2;参徒二42、46,六4-5在原文用同一个字)。

9 Marshall, 'Pauline Theology' 178。

10 Wiles, Prayers 181 n.l. Cf. Bruce11; Nestle-Aland希腊文的标点符号。

11 现中、新译、思高同。Cf. BFBS, UBS.

12 详参冯:“腓立比书” 82.

13 Mneian poieisthai.

14 Lightfoot 9. Cf. RSV, NEB.

15 比较:罗一9 hos adialeiptos mneian hymon poioumai
提后一3 hos adialeiptonecho ten peri sou mneian
帖前一2 mneianpoioumenoi...adialeiptos

16 Cf. Nestle-Aland, BFBS, UBS的标点符号,及AV, RV, NASB,NIV.

3“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不住的记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

保罗及其同工在感恩的祷告中不住“记念”的(关于这词,见二9注释),是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爱心和盼望在他们生命中的具体表现。信、望、爱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三节被称为“人所熟悉的那个三组合”;17这三样在新约十一段经文中以四个不同的次序出现,18但只有在本节、五章八节、歌罗西书一章四至五节,以及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三节(尤其是该节),三者才显然以“三个一组”的形式出现。19这段都是出自保罗的书信,而且那些属保罗书信以外的经文(彼前、来)又都是后于保罗,因此这个组合可能是保罗首创的。不管此说是否正确,这里的“三组合”的重点并不是在信、爱、望本身,彷佛保罗的意思是:你们那活跃的信心、劳苦的爱心、忍耐的盼望;20原文的结构清楚显示,这里的重点是在“工夫……劳苦……忍耐”这三样21(此三者以同样的次序在启二2再次出现)。有释经者认为,这三样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于信爱望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工作是单由于信心,劳苦是单由于爱心,忍耐是单由于盼望。22这意见本身是不错的,特别因为信爱望三者并非互不相关,而是密切地相连着(参西一4-5);不过原文非常工整的平行句法提示我们,保罗确实是在想到三样东西,这三样分别跟信、爱和望有特别密切的关系。

有关的三个词组可直译为“信心的工作,爱心的劳苦”(新译)、“盼望的忍耐”;但每个词组里面头一个名词跟第二个(原文的次序刚好相反)的关系还需较准确地加以界定。鉴于三个词组的平行结构,我们可以假定这种关系在三个词组里面是一样的。这关系主要是一种因果的关系,就如和合本的翻译所反映的(思高、当圣同);23但这并不排除原文可能同时含有另一个(次要的)意思:由信心引发的工夫,同时是表达信心,并以信心为标志的(如此类推)。24放在三个词组之前的“你们”一字,并没有强调的意思,只是为要避免重复地加在每个词组的后面(这字通常的位置),才把它放在前面。25

“信心的工作(或行为)”一语,可以看为修辞学上一种“矛盾的形容法”26──把相反的词合并起来,以收简劲精警之效;不过我们必须认清楚,在甚么意义上行为是和信心相对的。“行为”或“工作”这名词在保罗书信中一共出现六十八次,呈现了多种不同的用法;27但只有当他论及“行为”或“遵行律法”作为得救或称义的途径及夸耀的根据时,保罗才把信心和行为看为互相排斥的。28在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时,保罗常把行为与信心相提并论,将善行或好行为看作信心理应导致的结果(例如:弗二8、10;多三8)。“信心”29一词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共出现十三次(前书八次,后书五次),其中八次是在“你们的信心”一语中(帖前一8,三2、5、6、7、10;帖后一3、4),两次分别与“爱”(帖前五8,参三6)和“真理”(帖后二13)连看用(参帖后一4,与“忍耐”连着),一次单独使用(帖后三2),另两次是在“因信心所作的工夫”一语中(本节,及帖后一11)。从这两卷书信的内证可见,这信心的内涵是“真道”(帖后二13)或“真理”(帖后二12),即是保罗及其同工对帖撒罗尼迦人所作的“见证”(帖后一10b),也就是关于“耶稣死而复活了”(帖前四14)、30并要“从天降临,……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帖前一10)的“神的福音”(帖前二2)。不过,“信心”一词在本句的重点,不是在所信的内容,而是在信心的事实和态度。31帖撒罗尼迦人这种出于信心并表达信心的“工夫”所指的,可能是他们受改变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上的基督徒见证,尤其是在大逼迫之中仍然忠于基督,并且勇敢地见证基督(参一6-10)。32

“因爱心所受的劳苦”的意思,视乎如何解释两个名词而定。(一)“爱心”这名词33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共出现八次(前书五次,后书三次),两次明说是信徒彼此相爱(及爱众人)的心(帖前三12;帖后一3),一次指对教会领袖的爱(帖前五13),一次指爱真理(帖后二10);其余四次(本节,三6,五8;帖后三5)都没有明说是对人的爱还是对神的爱(帖后三5的选择是:信徒对神的爱抑或神对信徒的爱)。同字根的动词“爱”字34在前后书各用了两次,三次指神对信徒的爱(帖前一4;帖后二13、16),一次明指信徒彼此相爱(帖前四9)。35由此可见,“爱”这个字(包括名词和动词)共有七次肯定是指对信徒(包括教会领袖)的爱,却没有一次是明显指信徒对神的爱;这事实提示我们,本句的“爱心”并不同时包括爱神和爱人两方面,而较可能只是指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彼此间的爱。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三节几乎可以证实这解释是正确的:该节“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和本节“你们……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同是保罗为读者感谢神的一个原因,因此将“爱心”解为“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是非常合理的。

(二)“劳苦”这名词36在保罗书信中另外用了十次,除了一次有“麻烦”的意思(加六17,参现中),其余九次都是指身体方面的劳苦工作(帖前二9;帖后三8;林后六5,十一23),或是指在传福音或牧养教会方面的劳苦工作(帖前三5;林前三8,十五58;林后十15,十一23)。同字根的动词“劳苦”37在保罗书信中共享了十四次:三次指身体方面的劳苦作工(林前四12;弗四28;提后二6),十一次指保罗自己(林前十五10;加四11;腓二16;西一29;提前四10)或别人(帖前五12;罗十六6、12〔两次〕;林前十六16;提前五17)的事奉工作。这样看来,本节的“劳苦”理论上可指帖撒罗尼迦人在身体方面所受的劳苦,也可以特指他们在福音事工上的劳苦。按后一个意思解释,他们在福音事工上的劳苦是出于他们对神及(或)对人的爱心。但既然本节的“爱心”应解为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彼此相爱的心(见上一段),“劳苦”便相应地解释为身体方面的辛劳较为合理。按此解释,他们彼此相爱的心,使他们互相关顾,彼此服事(参加五13),甚至到了身体疲乏的地步;38在教会正遭受逼迫的情况下(参一6,三3),他们特别多有机会“以爱心辛劳工作”(现中),藉此帮助有需要的人。39

在“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一句里面,“我们”不再是单指保罗和他的两位同工(如在一2),而是指他们三人加上读者,或笼统地指所有基督徒。关于“主耶稣基督”一词(参一1)的意义,请参冯:“腓立比书” 76-77。这位主就是帖撒罗尼迦人的盼望的对象和基础。40“盼望”这名词41(参二19,四13,五8;帖后二16)是保罗常用的一个字,它在新约共出现五十三次,保罗书信占了三十六次,其中至少四份之一是指末世性或末日的事,如被造的万物盼望得脱败坏的奴役,得享神儿女荣耀的自由(罗八20-21,参新译);信徒等候他们称义的事实所指向的盼望得以实现(加五5,“所盼望的义”原文直译是“义的盼望”42):复活的盼望(参帖前四13)、至终得救的盼望(帖前五8;参罗八24)、分享神的荣耀的盼望(罗五2,参现中、新译),这些盼望是为信徒“存在天上的”(西一5)。与此同时,基督在外族信徒当中(当然也在犹太信徒当中)是他们得荣耀的盼望(西一27,参思高;亦参提前一1);神拯救万人的恩典(此恩典已藉着基督显明出来)教导我们,要“在今生过着自律、公正、敬虔的生活,等候那有福的盼望,就是我们伟大的 神,救主耶稣基督荣耀的显现”(多二12-13,新译)。在上述两节经文(西一27;多二13)的提示下,本句“对耶稣基督的盼望”(现中)所指的,是对主耶稣再来的盼望(参一10,二19,三13,四15,五23)。

这盼望在帖撒罗尼迦人的生命中产生出“坚忍”(新译、思高)。这名词43(参帖后一4,三5)在保罗书信中共享了十六次:一次笼统地指人“恒心行善”(罗二7),一次指“基督的坚忍”(帖后三5,新译、思高),三次指使徒保罗(及其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一项特征(林后六4,十二12;提后三10);其余的十一次,都是指信徒──包括提摩太(提前六11)和老年人(多二2)──生命中已有或应当追求得到的一样美德(罗五4)。这美德跟苦难很有关系:信徒在患难中要坚忍(罗十二1244);他们若存着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患难,患难会产生坚忍(罗五3);使徒在患难中得着神的安慰,就能安慰信徒,使他们也能坚毅地忍受使徒所受那样的痛苦(林后一6)。坚忍跟盼望的关系尤其密切:我们是盼望那未看见的,因此必须“坚忍等待”(罗八25,思高);圣经是为教训我们而写的,好使我们藉着神所赐的忍耐以及祂藉圣经所给的安慰和鼓励,持守在基督里的盼望(罗十五4-5,参现中);教牧书信两次提到“信心……爱心、忍耐”(提后三10)或“信心、爱心、忍耐”(多二2),好像“忍耐”(即“坚忍”)已取代了“信、爱、望”这组合中第三个项目的地位,好像“坚忍”与“盼望”是同义的──也许保罗从他丰富的经验中发现了,“盼望”是以“坚忍”的形式在信徒的生命中发生功效的。45

在歌罗西书一章十一节,提摩太后书三章十节,和哥林多后书六章四节、六节,“坚忍”(和合:“忍耐”)与另一个名词“忍耐”(和合:“宽容”、“恒忍”)46一起出现。两者的分别,在于“忍耐”指对人的宽容忍耐,在别人惹动自己怒气的时候仍然不动怒,在别人加害于己的时候仍然不谋报复,“坚忍”则指对事的忍耐,在困难的环境中不气馁、不放弃,而是坚毅地鼓勇前进。47这就是帖撒罗尼迦人因盼望主耶稣基督再来所存的坚忍,这坚忍同时表达那个盼望;他们“在所受的一切迫害患难中,仍然存着坚忍和信心”,这是保罗在众教会里为他们夸耀的事实(帖后一4,新译)。其实信徒需要坚忍,不仅是因有外来的逼迫和患难,也是因为要在内心与罪的诱惑交战(参雅一14-15),不过保罗论及帖撒罗尼迦人的坚忍时,重点可能是在前者而不是后者。

“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原文的结构,是“神”和“父”二字同属一个冠词之下,因此这句应译为“在我们的神和父面前”(参思高);48这是该二字在新约连看出现时原文所用的人种格式之一(参一1b注释及注22),亦见于三章十一节、十三节(及加一4;腓四20)。如在“我们主耶稣基督”一词内,本句的“我们”是指所有基督徒;与“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一1b)比较之下,“我们的……”指出了信徒跟神和主耶稣的亲切关系。本句按原文次序是在本节的结尾,因此它跟本节上文的关系引起了至少四种不同的看法:(一)本句是形容动词“记念”一字的,如在多数中英译本那样(参和合、现中、思高、当圣、新译);(二)本句是形容“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三者,表示这三样都是在神面前作的;(三)本句只形容“盼望”一词,意思是说,帖撒罗尼迦人的盼望,不但是以基督为对象,同时是显明在神面前,或谓这盼望是关涉他们在神面前的地位;(四)保罗可能故意模棱两可,暗示他自己的感谢祷告,以及帖撒罗尼迦人那三方面的表现,都是在神面前作的。第三种看法的困难,在于它使第三个项目比起头两个长很多;第二种看法则较能保存三个项目的平行句法(虽然在“盼望”之后加上了“对主耶稣基督的”一语形容)。第一种看法最大的困难,在于“记念”和“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在原文是分占本节的首末位置,两者相距颇远。虽然如此,第一种看法仍然比另外三种看法较为可取,因为译为“在……面前”一字的原文在保罗书信其它地方(六次)及新约其余部份(四十一次)的用法,有力地支持本节“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应连于分词“记念”而不是连于名词“工夫……劳苦……忍耐”。49

信爱望这三组合在本节的次序是自然的:信心是最基本的,是一切美德的源头;爱心是基督徒生命的原则,是出自信心同时表达信心的(参加五6);盼望是结连现今和未来的环节,如明亮的星把我们导向来生。“盼望”在这里占强调的最后位置,大抵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一个重点(主的再来)有关(就如林前十三13的文理要求,“爱”在该节占那个强调位置)。不但如此,这三项美德所产生的结果之间,亦呈现着一种渐次加强的情况:“工夫”是活跃的工作,“劳苦”则是令人身体疲乏的工作,“坚忍”更意味着不利的环境(甚至是苦难和逼迫)。帖撒罗尼迦人在这三方面的佳美表现,就是保罗及其同工在祷告中不住记念的,这也是他们为读者常常感谢神的直接原因(最终的原因在下一节提出)。

 

17 “这三样”(ta tria tauta)直译是‘那三样’”!

18 (一)信、望、爱──林前十三13;罗五1-5;加五5-6;来十22-24;彼前一21-22
(二)信、爱、望──帖前一3,五8;西一4-5
(三)望、信、爱(、信)──彼前一3-8
(四)爱、望、信──弗四2-5;来六10-12

19 在其余的七段经文里面,信、望、爱三者是独立地(即并非连为一组)提及的(尽管加五6将信与爱、彼前一21将信与望连起来)。彼前一3-8、21-22两段,所用的“爱”字是动词,“信”和“望”则为名词,这就更加减弱此三者的“三组合”性。

20 Cf. BDF 163: 'the Patient hope whichaccompanies active faith......and laboring love'; Moffatt 23 b; Collins 357.

21 tou ergou tes pisteos, toukopou tes agapes, tes hypomones tes elpidos---'a clumsy accumulationof genitives. We can usually assume in such circumtances that the governinggen. will precede the dependent one'(MHT 3.218).

22 WhiteLey 34.

23 tes pisteos, tes agapes,tes elpidos = subjective genitives, or genitives of souce/origin: e.g., MHT 3.211; Morris II 51; Best 67.

24 tes pisteos, tes agapes,tes elpidos = both genitivesof source and genitives of description: e.g., Moore 25; Hendriksen 46-47. Ellicott 5a, 5b, 6a and Dana-Mantey 72('faithful, loving, and hopeful')则认为只是后者。Collins 213谓鉴于三个词组的平行状态,pisteos必须解为epexegeticalgenitive:“信心的工夫”可准确地意译为“活跃的信心”(cf. 294-295)。但见上面正文(注20前后)的评语。

25 MHT 3.190. Pace O'Brien, Thanksgiving147.

26 Oxymoron.

27 ergon一字在十二卷保罗书信里(唯一的例外是腓利门书)皆有出现。兹将其用法简单分析如下:

(1) 单数──指:神(罗十四20)、主(林前十五58,十六10)或基督的工作(腓二30);使徒保罗的工作(腓一22;林前九1);传福音者的工作(提后四5);教会领袖的工作(帖前五13);圣徒的事奉(弗四12)。

(2) (a)单数──指中性意义的工作和行为(这是神审判的根据):林前三13(两次)、14、15; 加六4。
(b)复数──意义与(a)相同:罗二6;林后十一15;提后四14;多一16a(在最后三段,其文理使“行为”一字有不好的意思)。

(3) 单数──指中性意义的行为(但意思受文理影响),与“言语”相对:罗十五18;林后十11;西三17。

(4) (a)单数──指善事、善行或善工:罗二7,十三3;林后九8;腓一6(神的善工); 西一10;帖后二17;提前三1(监督的职份),五10b;提后二21,三17;多一16b,三1。“信心所作的工夫”(帖前一3;帖后一11)属此用法。
(b)复数──意义与(a)相同:弗二10;提前二10,五10a、25,六18;多二7、14,三8、14 。

(5) (a)单数──指恶事:提后四18;林前五2(因文理得此意)。
(b)复数──指:恶行(西一21);“黑暗的行为”(思高:罗十三12;弗五11);肉体的行为(如五19)。

(6) 复数──指人(所依赖)的行为,与神的选召(罗九11)、神的旨意和恩典(提后一9;罗十一6)、神的怜悯(多三5)相对。作为得救(弗二9)或称义(罗四2、6,九32)的途径及夸耀的根据(罗三27),行为亦与信心相对。

(7) (a)单数──指“律法的行为”(罗二15,原文直译),即是律法所要求的行为。
(b)复数──指“律法的行为”(罗三20,原文直译),即是为要完成律法的要求并遵照着律法的要求而作的工夫。作为称义之法,“遵行律法”与“信靠基督”是完全对立、彼此排斥的:罗三28;加二16(三次),三2(参5节)、10(参11节)。

同字根的动词ergazomai(作工)在保罗书信中一共出现十八次(详见二9注释);有一次(罗四5)它的意思是:靠一己的努力以冀在神面前得称为义,与“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相对。

28 见上注(6)、(7)(b)两点。Cf. Ridderbos, Paul 179-180.

29 pistis.

30 后三段经文皆有用与“信心”同字根的动词“信”字(pisteuo).

31 Cf. Bultmann, Theology 1.90(here pistisGlaubigkeit, the attitude of having faith); Wiles, prayers178-179.参较一8注释注143。

32 Cf., e.g., Moffatt 24a; Hendriksen 48.

33 agape.关于此词的字义研究,可参冯:“真理” 340-344。

34 agapao.

35 同节的“弟兄们相爱”,原文是另一个名词philadelphia.

36 kopos.

37 Kopiao.

38 不论名词或动词,“劳苦”一词总有辛劳到身体疲乏的地步的含意;约四6的“疲乏”在原文正是“劳苦”的完成时态分词(kekopiakos). Bruce 12认为本句的“劳苦”和上一句的“工夫”之间的分别,是“辞令式过于实质上”的;这是可能的,不过启十四13提示我们,将“劳苦”和“工夫”分开作不同解释是合理的(该节“作工的果效”或“工作的成果”(现中)原文是复数的“工作”一词)。

39 Cf. Calvin 335; Ellicott 6a.

40 W. Grundmann, TDNT IX 555. toukyriou = objectivegenitive. Moore 25-26(cf. Neil 11)认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此语不仅形容“盼望的忍耐”,亦同时形容前面的“信心的工作”和“爱心的劳苦”,理由是:对保罗来说,信爱望三者皆出自与基督相交,并以基督为其对象。但这样一来,保罗的造句法便变得非常笨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若只是形容“盼望”,则保罗的文思和句法便流畅多了。

41 elpis.

42 关于此节的解释,详见冯:“真理” 295-301;Fung, Galatians 224-227.

43 hypomone.

44 此节用同字根的动词hypomeno.该动词在保罗书信中另外出现三次:林前十三7;提后二10、12。从文理看来,至少后面两节亦含有忍受患难的意思。

45 Cf. Denney 320a-b.

46 makrothymia. 关于这字在保罗书信的用法,可参冯:“真理” 346.

47 与名词同字根的两个动词---hypomeno (见注44)、makrothymeo(林前十三4;帖前五14:“向众人忍耐”)──大致上保持这种区别,尽管此区别并不是绝对性的(例如:来六12、15分别用“忍耐”而不是“坚忍”的名词及动词,但所指的显然是等候神的应许兑现的耐心,因而是对事而非对人的忍耐)。

48 Cf. als RV, RSV, NEB, NASB, NIV(over againstAV)

49 Cf., respectively, e.g.:(1)AV, RV, RSV, NEB, NIV; Best 70; Marshall 52; Fee, Exegesis 71; (2)Bruce 12-13; (3)Lightfoot 12; Morris II 53; (4)Moore 24-25;Wiles, Prayers 181 n. 1.
原文所用的结构是emprosthen + genitive(tou theou).这个希腊字原本是个副词,后来被用作介词。在新约中,作副词朋的只有四次(路十九4、28;腓三13;启四6)。在用作介词的四十三次中(帖前一3不算在内),有四十次(或至少三十八次)有关的短语都是形容它前面的一个动词。在这大前题之下,此词显示几个略为不同的意思:(一)纯粹指地方意义上的“前/面前”(太五24,七6,廿七29;路五19,十四2;徒十八17;〔帖前二19;〕启十九10,廿二8);(二)在(某人)面前(in the presenceof: 太十32-33〔共四次〕,廿五32,廿六70,廿七11;路十二8〔两次〕,廿一36;林后五10;加二14;帖前三9、13;约壹三19;(三)在(某人的)视线之内,让(某人)看见(太五16,六1,十七2,廿三13;可二12,九2;路十九27;约十二37;〔徒十4;〕(四)在(某人)之先/前(ahead of: 太六2,十一10;路七27;约三28,十4;(五)指等级或地位上的“前”(约一15、30)。住此词用作介词的其余三次(或最多五次)中(太十一26,十八14;路十21〔徒十4;帖前二19〕),它所引介的短语多数是形容前面的一个名词,只有在帖前二19,有关的短语(若是应连于在前的名词的话)是形容三个项目,但此三项目比起帖前一3的三个项目仍是简短得多。

二 最终的原因(一4-10

4被 神所爱的弟兄啊,我知道你们是蒙拣选的;

5因为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们那里,为你们的缘故是怎样为人。

6并且你们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

7甚至你们作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

8因为主的道从你们那里已经传扬出来,你们向 神的信心不但在马其顿和亚该亚,就是在各处也都传开了;所以不用我们说甚么话。

9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 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 神,

10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

4“被 神所爱的弟兄啊,我知道你们是蒙拣选的”

保罗直接以“弟兄”一词称呼读者,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共二十一次之多(本节,二1、9、14、17,三7,四1、10b、13,五1、4、12、14、25;帖后一3,二1、13、15,三1、6a、13),这反映了保罗对这成立不久的教会所存特别的爱与关怀。关于“弟兄”一词的意义,请参冯:“腓立比书” 114-115。这里加上“神所爱的”一语来形容“弟兄”,是新约中绝无仅有的做法(不过帖后二13亦用“主所爱的弟兄们”的讲法);50原文用了“爱”字被动体态完成时式的分词,表示一种“蒙爱”的状况。虽然“被神所爱”与“蒙拣选”在文法上并没有任何关系,但在意思上可说是互相关涉、互相解释,难怪二者在本节相提并论(参帖后二13;西三12):神的拣选出自神的爱,同时表明了神的爱。51因此现代中文译本可以将两个意思这样合并起来:“我们知道 神爱你们,拣选了你们。”

“你们是被拣选的”原文直译是“你们的〔被〕拣选”,所用的是个名词。这词52在新约另外用了六次,五次指神的拣选(罗九11,十一5、28;徒九15;彼后一10),一次指蒙拣选的人(罗十一7),可见它一贯的基本意思是神对人的拣选;它在本节所指的,也是神拣选帖撒罗尼迦人的事实。保罗书信的教训显示,神的拣选是:(一)完全出自神的恩典,与人的行为无关(罗十一5;提后一953);(二)单按照祂自己的意旨所喜悦而作出的决定(罗九11;弗一4-554);(三)神在创世前预定的计划(弗一4-5、9、1155);(四)“在基督里”(弗一4)对个别的罪人的拣选,叫他们藉着基督的工作能以得救,并且得以分享基督的荣耀(帖后二13-1456)。57思高译本将本节此句译成“你们是蒙召选的”,引起了“拣选”和“呼召”的关系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留意两点:一方面,保罗书信里并没有“被召的”和“选上的”这两种人的区别,如在福音书所见的(参太廿二14),因为神所预知、并且预定要和祂的儿子一模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神所拣选的人),祂也呼召他们(罗八29-3058)。另一方面,在旧约里,神的拣选和呼召──至少就以色列作为与神主约的群体而论──是同一回事(参赛四十一8-9);但保罗所论的不是某国某族被拣选去得到特殊地位或权利的问题,而是任何国族个别的人蒙拣选去得享救恩,在他的观念里,“拣选”是神这永恒计划中的一项决定,“呼召”则是在时间里将此项决定实行出来的一个阶段或行动(再看罗八29-30)。按此了解,二者之间这种逻辑上及时间上的关系可说在本节和下一节亦隐约可见:本节提到帖撒罗尼迦人蒙拣选的事实,下一节提到福音传到他们那里,这福音正是神呼召他们的方法(帖后二14)。

“我知道”原文是复数第一人称的分词,因此应译为“我们知道”。这分词与前面的两个分词(“提到”、“记念”)同属动词“感谢”之下,“记念”和“知道”分别引介出感谢的直接和至终的原因;这是从第二至四节的结构分析来看。但就思想方面来说,本节的“知道”部份是建基于上一节所“记念”的事,换言之,帖撒罗尼迦人在信爱望三方面的佳美表现,使保罗确知他们是蒙拣选的(就如腓立比人在福音事工上的坚忍,使保罗深信神必会完成祂在他们心中已开始的善工:腓一5-6)。由此可见,神的拣选是藉人的行为证明出来。59另一方面,神的拣选和藉着福音而来的呼召,是信徒的好行为的基础,因此是保罗为信徒感恩的至终的原因(参帖后二13-14)。

 

50 旧约次经有一处称摩西为“被神和人所爱的”(传道经四十五1 :egapemenon hypotheou kai anthropon)。

51 耶稣登山变像时,神的声音为祂作证说:“这是我的爱子”(可九7)──路九35作“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两段经文比较之下,可见“爱”和“拣选”在这里是同义词(原文分别为形容词及完成时式被动体态分词:agapetoseklelegmenos)。

52 ekloge

53 此节的“旨意”可解释为罗九11所说的“神拣选人的旨意”;此词(prothesis)在保罗书信里另出现四次(罗八28;弗一11,三11;提后三10),除于最后一节外,都具有它的神学性专门意思。

54 弗一4的“拣选”原文是动词eklegomai,保罗书信另外只用了三次(林前一27〔两次〕、28)。

55 弗一5、11和一9的“预定”在原文是两个不同的动词(分别为:proorizo, protithemi),前者在新约另外用了四次(徒四28;罗八29、30;林前二7),后者两次(罗三25,一13〔非神学性专门意思〕)。

56 帖后二13的“拣选”原文是动词haireomai,在新约另外只用了两次(腓一22;来十一25)。

57 关于以上四点,详参J.I. Packer, IBD 437b -438b. Cf.also Hendriksen 49-50.

58 罗八29的“预先知道”和“预先定下”原文分别为:proginosko, proorizo; 前者在新约另外出现四次(徒廿六5;罗十一2;彼前一20;彼后三17〔首末两节无神学性专门意思〕)。现中本将后者意译为“预先拣选”,思高圣经则把前者意译为“预选”,这都支持正文所说的话,即“预知”和“预定”皆指神的拣选。

59 Cf. G.E. MendenhaIl, IDB II 81b.本节的“知道”一字在原文是用oida而非ginosko.在本书和后书里,前者另外出现十四次(5节,二1、2、5、11,三3、4,四2、5,五2、12;帖后一8,二6,三7),后者只用了一次(三5)。按古典希腊文的用法,二字在意思上有很清楚的分别:前者指已完成的、完全的、已达最后阶段的、由心思直接及凭直觉掌握的知识,后者则指开始的、未完全的、仍在发展中的、需要透过经验、学习或观察等途径才能获得的知识;但在新约的用法里,这两个字的意思必须每次按上文下理来断定(cf. Burdick,'Oida and Ginosko' 344, 354).鉴于本节前后都提出保罗知道读者是蒙拣选的原因,oida在此可能有ginosko在古典希腊文的意思(即“我认识到”);另一方面,上下文所提出的理由使保罗确实知道读者是蒙拣选的,因此原文的动词亦可按它本身在古典希腊文的意思(即“确知”)来解释。

5“因为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

“因为”是多数中译本(和合、新译、当圣、思高)对原文那个小字的译法,该小字于帖撒罗尼迦后书三章七节及罗马书八章二十七节,在与此处类似的结构中,似乎亦是“因为”的意思。按此了解,60本节(及下文)提出了保罗知道读者是被拣选的原因。按另一个看法,该小字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因为”,它的功用乃是要解释一件事情,就是神对帖撒罗尼迦人的拣选是如何并在怎样的历史实况中达成的。61用来支持这看法的两个理由是:(一)有关的结构在新约出现时,原文那个小字多数有解释上文(而不是举出原因)的作用(参二1;罗十三11;林前十六15;林后十二3-4);(二)保罗感谢神的原因,是读者蒙拣选的事实,而不是因他知道此事实,因此将第五节看为进一步解释此事实,而不是指出保罗知道此事的原因,较为合理。笔者认为,上述两个看法所提出的理由都没有绝对的说服力,因此保罗可能是用了一种模棱两可的讲法,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弄清楚他用原文那个小字时它的准确意思是“因为”还是另外那个意思。62无论如何,不管我们怎样解释该小字的准确意思,本节和下文的这个重点是清楚的:帖撒罗尼迦人被神拣选的事实由两件事表明出来:所传给他们的信息显明是从神来的(5节),他们也诚心诚意地接受了这信息(6-10节)。63第二章重提这两方面(二1-12、13-16),对第五节下半节的话尤其有详细的说明。

“我们的福音”(帖后二14同)是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八次提到“福音”所用的四种格式之一,其余的三种格式是:“神的福音”(帖前二2、8、9)──神是福音的来源;“基督/我们主耶稣的福音”(帖前三2;帖后一8)──耶稣基督是福音的内容;“福音”(帖前二4,显然是上文2节“神的福音”的缩写)。关于“福音”一词的背景和它在新约的基本意义,请参冯:“腓立比书” 87-88。上述后三种格式,在实质上并无分别。保罗和他的同工受了神的委托(二4),成为福音的使者,因此福音称为“我们的福音”(参林后四3)或“我的福音”(罗二16,十六25;提后二8);这些和类似的词只是“我们/我所传的福音”之意,并不表示保罗及其同工所传的福音与新约其它传(纯正)福音者的信息不同。64虽然“福音”一词在新约的基本意义是一贯的,但其重点可能因文理而异;65就本节而论,此词除具有“神在基督里成就救赎的好消息”这基本意思外,似乎还有“传福音的行动”的含意,66因为接着的动词是“传到”更准确地应作“来到”。67保罗不说“我们把福音传到你们那里”(思高,参现中),而说“我们把〔所传〕的福音来到你们那里”,这样就强调了一件事实:使神的拣选得以具体地成就在帖撒罗尼迦人身上的,是神的福音多过传福音者。当然,在这两者的背后(或之上),至终有圣灵的同在和工作(本节及下一节)。由此可见,尽管传福音者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通常是不能缺少的(参罗十14),在终极的意义上,他的重要性仍是在圣灵和福音之下。

 

60 hoti = 'because' (NIV). Cf., e.g., Ellicott 7b-8a; Frame 77-78; Neil 15.

61 hoti = 'how that' (RV; cf. NEB 'and that'). See, e.g., Lightfoot 12; Best 73; Henneken 28-29.

62 Cf. Marshall 53. AV, RSV, NASB('for',not 'because')的译法(即是将hoti当作gar)似乎支持这个看法。

63 Cf. Lightfoot 14. 留意这位作者是赞成上述第二种看法的;由此可见,就本段的重点而论,第二种看法至终与第一种看法可说是殊途同归。

64 Cf. BAG 318(s.v. euangelion); Thayer 257(s.v. euangelion; G. Friedrich, TDNT II 733. 较详细的讨论,可参冯:“真理” 114-116;Fung, 'Further Observations' 80-83.

65 举例来说,“福音”一词在腓立比书用了九次,在意思上显示了六个不同的重点。参冯:“腓立比书” 476注69。

66 Cf. Best 74; Henneken 29-30.

67 egenethe = 'came'(AV, RV,RSV, NIV, cf. NASB). 这字(ginomai)在新约共享了669次,但并无特别的宗教或神学意义。

“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

这几句话描写了福音是如何来到帖撒罗尼迦人那里的。消极方面,福音的临到并非“只在言语上”(原文直译)。68“言语”有时与“行为”或“行事”相对(约壹三18;林后十11;参罗十五18;西三17;帖后二17);但这里所用的是“言语”和“权能”(即“能力”)的对比(这对比亦见于林前四19-20)。在这对比下,“只在言语上”的意思就是只有言语的传递,但没有能力陪同着所传讲的。积极方面,原文用了两个由介系词引介的词语来描写福音的来到,新译本译为“藉着权能,藉着圣灵和充足的信心”。69不过,原文那个介系词在这里的意思可能不是“藉着”,70而是“由……陪同着”71(见下文进一步的讨论)。

“权能”或“能力”72一词在新约共出现一百一十九次,保罗书信占了五十次(包括本节和帖后一7、11,二9),其中最常见的用法依次是指:神的能力(例如:罗一20,九19;林前六14;林后十三4;弗一19,三7、20;提后一8);异能(林后十二12;加三5)或“行异能的恩赐”(林前十二10、28、29);基督的能力(罗十五19a;林前五4;林后十二9;腓三10);圣灵的能力(罗十五13,十五19b;弗三16);“有能的”──天使或灵界的受造者(罗八38;林前十五24;弗一21)。73可见这词在保罗的用法里多指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对他来说,“能力”和“福音”是相连的:他以福音,即是十字架的道理,以及钉十字架的基督(这是福音的主要内容:林前二2;参加六14)为神的能力(罗一16;林前一18、24);因此当他在哥林多宣教时,他“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林前二4),为要使接受福音者的“信仰不根据人的智慧,而是以 神的大能为基础”(林前二5,现中)。

译为“在乎权能”的原文词组74在新约其它地方共出现六次,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意思:一次指权能(跟“言语”相对)才是神的国所论或所关注的问题(林前四20);两次有形容词的作用,分别描写复活的基督是“大有能力的”神的儿子(罗一4,新译;参思高),以及复活的身体是“有能力的”(林前十五43);三次(可九1;西一29;帖后一11)作副词用,意思皆为“带着能力”(可九1:新译、现中,参思高)或“大有能力〔地〕(可九1,和合)。和这词组基本上相同(只是在“能力”一词的前后加上形容的字)的另一些词组在新约共出现九次,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用法:一次指神的能力是信心的基础(林前二5);两次的意思是“带着能力”(路一17,四36);其余六次皆为“用/藉着……能力”之意(徒四7;罗十五13、19A、19b;林后六7;彼前一5)。以上的数据显示,原文的词组本身(即是不加形容)在新约其它地方并无“藉着”的意思;因此本节的词组不宜翻译成或解作“藉着权能”(新译),而应解释为“带着能力”或“大有能力地”。

保罗说,福音是“大有能力地”来到帖撒罗尼迦人那里的。对于这句话较准确的意思,释经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一)有认为所指的是有神迹随着福音的宣讲,证实了福音的真确性。75可是,当“能力”一词是指“异能”或“行异能”的恩赐时(见上文,亦参徒二22;来二4),原文总是复数的──一只有两次例外,而该二次用单数的“能力”一词来指异能是不难解释的:马可六章五节“甚么异能”原文是“没有一样异能”,在“没有一样”之后,“异能”自然是单数的;同书九章三十九节的“异能”是单数,因为耶稣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奉我的名行了〔一件〕神迹〔像门徒所见到的,38节〕,又立刻毁谤我”(新译,参当圣、思高)。但若本节的“能力”是指异能的话,这词为甚么以单数的格式出现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因此它不大可能是指异能;这不是否定确有神迹、奇事或异能随着福音的宣讲的可能性,只是说本句并不提及这方面的事。(二)亦有释经者认为,“能力”是指使徒保罗在生活上所显出的勇敢、诚实和恳挚、专一的爱、热心、贯彻始终等美德(二2、4-5、7-8、9、10)。76可是,这词在保罗书信的用法(见上文)并不支持这种非常广泛的意思;上述的保罗生命的见证,其实是诠释了下文“是怎样为人”一句。(三)“能力”指圣灵使人信服福音、并且成为新造的人这种解释,77本身并无不妥,而且可以用哥林多前书二章四至五节加以支持,因为该处所说的“能力”,正是这个意思。可是,这解释似乎把重点放在受众的身上,或至少同时放在传福音和听福音者的身上,但本节下半部份提示我们,全节都是论到保罗及其同工的宣教经历,下一节开始(一6的“你们”是强调的)才谈到帖撒罗尼迦人的归主经历,第二章则重提这两方面的事(二1-12、13-16)。78

由此看来,最合理的看法是(四)将“能力”解为宣讲福音的能力。79“我们的福音大有能力地传到你们那里”,相等于“我们带着能力把福音传给你们”。得着能力为基督作见证是耶稣给门徒的应许(路廿四47-49;徒一8),是初期教会使徒的经历(徒四33,参六8);保罗和他的同工在腓立比被害受辱后,仍然靠着神“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 神的福音传给”帖撒罗尼迦人(二2),正是他们“带着能力”宣讲福音的说明。当然,这种能力是圣灵所赐的(参路廿四49;徒一8。关于“圣灵”一词见四8注释)。虽然保罗没有明说他们是倚靠“圣灵的能力”(现中)80把福音传给帖撒罗尼迦人,也没有把“圣灵”跟“能力”一起放在一个冠词之下(该二字各有自己的冠词),但“能力”和“圣灵”确是互相关连的(就如“能力”和“福音”相连)。除了一些经文明明提到“圣灵的能力”外(路四14;罗十五13、19b),“圣灵和能力”一词亦见于使徒行传十章三十八节(指耶稣的传道工作)以及哥林多前书二章四节(指保罗在哥林多的传道)。就如“耶和华的灵”相等于神的能力(参赛十一2;比较路四18,十一20及徒十3881),照样,“能力”和“圣灵”几乎是同义的。这种由宣教士主观地经历的、圣灵的能力同时是客观地有效的(即是能使听者信服福音的),不过本句所关注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按本节原文的结构来说,与“圣灵”紧连在一起的不是“能力”而是“充足的信心”(二者同属一个冠词)。译为“在乎圣灵”的原文词组82在保罗其它的书信出现五次,三次有“藉着圣灵”/“被圣灵……”的意思(罗十五16;林前十二3b;林后六6),一次指“圣灵所赐”的喜乐(罗十四17),另一次则描写保罗的良心如何给他作见证(罗九1:“在圣灵里”表示他的良心是经过圣灵的更新和被圣灵光照的)。83本句属于第三种用法:福音是“由圣灵陪同着”来到帖撒罗尼迦的;84由于圣灵能使人有火热的心(罗十二11;85参徒十八25),本句的意思可能是,保罗和他的同工带着圣灵燃起的火热的心来到帖撒罗尼迦传福音。86不过,“由圣灵和充足的信心陪同着”这话是由一个冠词引介的,因此似乎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从圣灵而来的充足的信心”(“圣灵”和“充足的信心”二词连用,在新约只有这一次)。87后一个名词的原文88在新约另外用了三次:一次指充份或完全的了解(西二2),一次指满足的指望(来六11),另一次指充足、完备(新译,参思高)或坚定(现中)的信心(来十22)。“了解”、“指望”和“信心”在原文都是分别的字,可见在本节译为“充足的信心”的原文本身只表达一种确信不疑、满有把握或完全无缺的状况;89不过就本段的文理而论,把这词译成“充足的信心”(新译同)或“坚固的信心”(思高)是不错的。问题是在于:这种“信心”是谁的信心,它的内容又是甚么?

像“在乎权能”一语的解释一样,这问题引起了至少三种答案。一说认为所指的是帖撒罗尼迦人对福音发出的信心的回应(参当圣:“你们的信心”):由于圣灵的工作,他们对福音的真理坚信不移。90另一说认为这种确信是圣灵在传福音者及信福音者心里产生的:保罗及其同工带着确信传福音,帖撒罗尼迦人同样带着确信领受福音。91第三种看法将“对福音的确信”(现中)解为保罗及其同工心中的确信,92或认为他们对所传的福音以及对自己作传福音者的身份都存着确信和把握,93又或者将“确信”解为神会和他们同工的信念。94如上文指出的,下一句(“我们在你们那里……是怎样为人”)提示我们,本节全节都是论到保罗及其同工的宣教经历,下一节开始才谈及读者的归主经历;因此,就如“带着能力”是指传福音的能力,照样,“带着圣灵而来的确信”也是指传福音者的确信。这就是说,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第三种看法:“充足的信心”指宣教士“对福音〔的真确性、有效性〕的确信”;该看法之下提及的另外那两个思想,可说是第一个思想的延伸。

 

68 en logoi monon.

69 一些古卷在“充足的信心”之前有冠词,但较佳的抄本缺此冠词,因此“充足的信心”是和“圣灵”同属一个冠词之下。

70 en + dative = instrumental: e.g., E.Schweizer, TDNT VI 433 with n. 669.

71 en = dative = modal: e.g., Henneken 30-31; Easley, 'PNEUMATI' 304.

72 dynamis.

73 较少见的用法包括指:一个声音(语言)的“意思”(林前十四11)、罪的“权势”(林前十五56)、人的“力量”(林后一8,八3)。

74 en dynamei.

75 E.g., Marshall 53; Ellingworth-Nida 10;W. Grundmann, TDNT II 311; K.H. Rengstorf, TDNT I 432 n.154; 周31。

76 Moffatt 24 b.

77 E.g. Bruce 14; Henneken 47.

78 Moffatt 24a-b; Ellocott 7b-8a; Neil15

79 Cf. Ellocott 8 b; Neil 17.

80 Cf. Bultmann, Theology 1.156:pneuma and dynamis here united in a hendiadys.

81 耶稣说,“主(耶和华)的灵……差遣我……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四18),“那受压制的”就是“被魔鬼压制的人”(徒十38);而耶稣从鬼附者身上赶出污鬼(污鬼是魔鬼的爪牙仆役),是“靠着神的能力”(路十一20)。

82 en pneumati hagioi.

83 即是介系词的用法分别为:instrumental, causal,modal.和这词组基本上相同的一些词语在保罗书信共出现十二次,除了一次作形容词用(弗二22),另一次介系词有所谓“地方性”的意思外(提前三16:en = locative),其余十次与上述的三种用法相同:instrumental──林前六11,十二3a、9a、9b;弗三5,五18;causal──西一8;modal──林前十二13;弗二18,六18。

84 由于“灵”字是无冠词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里所指的不是三一真神的第三位(圣灵),而是一种从神而来的感动(MHT3.175; Best 75; Zerwick 181);但保罗书信里有许多例子,表明“灵”字不必有冠词亦可指圣灵(例如:帖前二6;罗五5,九1,十五13、16、19;林前十二3)。

85 toi pneumati zeontes: 'beaglow with the Spirit'(RSV);cf. Cranfield, Romans 633-634.

86 Denney 321b.

87 O'Brien, Thanksgiving 152-153.Robertson, Pictures 4.11.“能力”不是紧连于“圣亚”,但“充足的信心”则是;这是因为能力和圣灵的密切关系(见上文),以致不用明说“圣灵所赐的能力”,但“充足的信心”则声明是“从圣灵而来的”;以表明它不是宣教士内心自发的产品。

88 plerophoria. Collins(192 withn.95)认为此字在本节有客观的意义,指保罗所传的神的道“充沛的力量”('in fullforce').

89 plerophoria = 'full assurance','confidence'/'certainty', 'fulness'(MM 519-520, s.v.; BAGD 670, s.v.).有些学者采纳后者为这词在本节的意思:'fulness of divine working'('G.Delling, TDNT VI 311; cf. Henneken 36-37).

90 E.g., Moore 27; Bruce 14; Dunn, Jesus417 n.138; Betz, 'Problem of Rhetoric'

91 E.g., Findlay 24; J.I. Packer, IBD136c; Morris III 1821a.

92 E.g., Denney 321b; Marshall 54;ElIis, 'Christ and Spirit' 271.

93 Best 75.

94 Morris II 57-58.

“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们那里,为你们的缘故是怎样为人”

“正如你们知道”一语的原文95在本书另外出现三次(二2、5,三4);“你们知道”一词则在本书另外出现八次,皆与保罗及其同工的榜样(二1、2、5、11)和教训(三3、4,四2,五2)有关。他们在帖撒罗尼迦人当中“是怎样为人”(思高同),96在二章一至十二节有较详细的描述;“为你们的缘故”意思即是“为了你们的好处”(现中)──使他们不仅是从使徒和同工的口中听到(四1),更是从他们坐言起行、现身说法的榜样中看见(帖后三7),讨神喜悦的生活是怎样的。连接词“正如”97的作用是指出一事与另一事相似之处;若把“正如你们知道”看为与上一节的“我们知道”前后呼应,本句与上文的关系便可能含有这样的意思:“我们知道你们接受福音后成为怎样的人,正如你们知道我们把福音传给你们时,我们是怎样的人。”98可是,按这种解释,本节上半部份变成一种插入句,但这看法难以令人满意。因此,较好的看法是把本句视为支持本节上文的话:上文说,“我们把福音传到你们那里,是带着能力,以及由圣灵而来的确信”;本句补充说,“正如你们知道我们在你们当中是怎样为人”。两者──“怎样传福音给你们”以及“在你们中间怎样为人”──都表明神与宣教士同在,亦即表示神是在帖撒罗尼迦人中间工作,要向他们施恩。99

本节提出了保罗及其同工传福音的主观经历(圣灵所赐的能力和确信),下一节开始提出客观的证据(读者领受福音的经历及其后的见证),二者一起构成保罗知道他们是蒙拣选的原因,或是构成神对帖撒罗尼迦人的拣选在其中实现的历史情况。

 

95 kathos oidate.

96 原文可直译为“成为怎样的人”。动词egenethemn(参二5、7、10)若看为被动体态,它的意思就是:“被基督的能力改变成为”(Lightfoot 14;Denney 321a)但这词虽然在格式上是被动体态,在意思上却常是主动的;在这里亦应解为主动之意(cf.Zerwick 230).

97 在本书另外出现十二次(二2、4、5、13、14,三4,四1〔两次〕、6、11、13,五11),在帖后两次(一3,三1)。

98 Bruce 15; cf. Moore 27.

99 Cf. Whiteley 37; Henneken 37.

6“并且你们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

新译本较忠实地保存了本节原文的次序:“你们效法了我们,也效法了主,在大患难中,带着圣灵的喜乐接受了真道”(参现中)。本节开首的“并且”一词,有这样的含意:不但“我们”有上述的经历(5节),而且“你们”亦有下面所述的表现;“你们”在原文是强调的,意思即是“你们,在你们那方面”(与“我们”相对)。“效法”在原文是个名词,100可译为“效法者”。这词在新约共出现六次,保罗书信占了五次(参二14;林前四16,十一1;弗五1;来六12);同字根的动词101共享了四次,两次在保罗书信里(帖后三7、9;参来十三7;约三11)。不论是动词或名词,这组字汇都有主动地仿效一个榜样的意思(此意思在帖后三9特别清楚)──除了在本节和二章十四节(见下文的解释)。保罗在此不用动词(“你们效法了我们和主”)而用名词(“你们成了我们和主的‘效法者’”),表示他的重点是在于福音在他们中间产生的果效,在于他们“成为”怎样的人。102但他们是在甚么意义上成了“我们和主”的效法者呢?答案在下半节。

“真道”或“圣道”(思高)的原文直译是“道”,它在实质上和“主的道”(一8;帖后三1)及“神的道”(二13〔两次〕)并无分别,三者所指的都是有关基督的信息。103“领受真道”(路八13;徒十七11)或“领受神的道”(徒八14,十一1)在初期教会中已成为一种专用词,指相信、接受福音。104保罗用了两个词语形容读者是在甚么情况下领受了真道的:一是“在大患难中”,二是“带着圣灵的喜乐”。(一)“患难”一词的原文在新约共享了四十五次,保罗书信占了二十四次。这词有时是指内心的痛苦、难过,心灵上的恼恨、愁烦(林后二4;腓一17);但它在本书及后书出现的五次(参三3、7;帖后一4、6),所指的主要是外来的试炼或苦难,尤指逼迫(“患难”和“逼迫”在帖后一4连看出现;参太十三21;可四17;罗八35)。使徒行传十七章五至九节所载的事件,不算是“很大的逼害”(当圣);因此本节的“大患难”似乎是指那事件以外一些较厉害的逼迫(参三3复数的“诸般患难”)。105(二)“喜乐”一词的原文106在新约共出现五十九次,保罗书信占了二十一次,包括本书的四次(参二19、20,三9)。关于这词在保罗书信的用法和意思,请参冯:“真理与自由” 344-345及“腓立比书” 83-84;关于“圣灵”一词,见四章八节注释。喜乐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五22;参路十21;徒十三51;罗十四17),因此“圣灵的喜乐”最可能的意思就是“圣灵所赐的喜乐”(现中、当圣同;参罗十四17,当圣);但圣灵不仅是和信徒分开、在信徒以外的赐喜乐者,也是住在信徒里面的(参四8;罗八9;林前六19)、喜乐的来源。107单从字面来看,“在大患难中”和“带着圣灵的喜乐”是和“领受真道”同时发生的,但严格说来,首二词所指的其实是领受真道带来的结果:帖撒罗尼迦人因信了主而遭受大逼迫,但在大逼迫中却经历藉信领受的圣灵(参加三2;弗一13)所赐的喜乐。108

“领受”在原文是过去时式的分词(见注104),这分词与上半节动词“成为”(见注102)的关系,就是解释帖撒罗尼迦人是在甚么意义上成为“我们和主的效法者”的关键。(一)若把分词所指的行动,看为发生于动词“成为”所指的事情之先,本节的意思便是:“你们既然领受了真道,就继而成为我们和主的效法者”。换言之,帖撒罗尼迦人接受福音后,便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效法使徒在基督里的行事为人(林前四14-17),同时也就是效法了使徒所效法的主(林前十一1)。109按此解释(和合?),“效法者”便有这词在本书以外一贯的意思(见上文)。(二)但较自然的看法,是认为分词所指的行动是与动词所指的事情同时发生,前者解释了后者;110换言之,帖撒罗尼迦人成为“我们和主的效法者”,是在于他们“在患难中,带着圣灵的喜乐接受了真道”。在这基本解释之下,我们仍需更准确地断定,在使徒和主、以及帖撒罗尼迦人二者的经历之间,保罗想及的是那一点相似的地方。一说认为,读者所效法的是在忍受逼迫和基督徒的行事为人两方面;111另一说认为重点是在遭受大患难这方面(因“领受真道”一语很难应用在基督身上,应用在保罗归主的经历上亦有困难);112但最佳的解释是把在大患难中仍满有喜乐的事实看为读者、使徒和主三者间的共通点。113这看法保存了本节提到的双重特征(“在大患难中,带着圣灵的喜乐”),并且与保罗和主的经历非常吻合:耶稣在世上时必然自己实行了祂给予门徒的教训,就是因祂的缘故被人恨恶、拒绝、辱时应该欢喜跳跃(路六22-23);保罗亦具体地说明了他受苦的一生(林后十一23-29,十二10;加六17;弗三13;腓一29-30;西一24;提后三10)同时是一个喜乐的人生(此点可参冯:“真理” 344-345)。

按照这个解释,帖撒罗尼迦人成为使徒和主的效法者,是在于他们分享了“在大患难中满有喜乐”的经历。但逼迫是别人加在他们身上的,喜乐是圣灵所赐的,两样都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可见“效法者”在本节的意思,不是自觉地和主动地仿效一个榜样,而是被动地分享同样的经历。114保罗于“你们效法了我们”之后加上“也〔效法了〕主”,可能是要避免给予读者一种自大的感觉,因此作出修正(参林前十一1);更可能地,“也效法了主”一语有强化作用,表明读者的经历不仅与使徒的经历、而且与主的经历相同。不论如何,若从主动地效法一个对象的角度来看(虽然这并不是本节的意思),“我们和主”是真实的历史次序,也是正确的逻辑次序:信徒先是效法宣教士的榜样,进而直接地效法主自己。

 

100 mimetes.

101 mimeomai.

102 原文egenethetee(参二8、14)跟第五节上的“传到”和第五节下的“是”字(见上面注67、96)是同一个动词(但不同格式)。这词(ginomai)在本书及后书以其它的格式另外用了五次:genesthai(一7)、gegonen(二1)、egeneto(三4)、genetai(三5;帖后二7)。

103 G. Kittel, TDNT IV 116.原文分别:ho logos, hologos tou kyriou, logos(tou)theou.四15所用的logos kyriou是指另一件事(见该处注释)。

104 鉴于这事实,原文分词(dexamenoi)不必解为“乐意地接受,即是欢迎”(Frame 83),解为“接受”便已足够。参二13注释。

105 thlipsis. Malherbe(Paul 46-48)则认为此字在本节指那些接受福音、和他们的过去一刀两段的人所经历的内心的悲痛。但此字在三7及帖后一6不能这样解释,正文采纳的意思却适用于帖前后的全部五处经文。

106 chara. 保罗书信从没有用eudaimonia('happiness')或hedone('pleasure')二字(不过后者的意思包括在提后三4“爱享乐”〔新译;原文是philedonoi〕一词内)。

107 Thus, pneumatos = genitive of theoriginating cause, or the originating agent, 'in which the two ideas of sourceand agency are blended and intermixed'(Ellicott 10b.英文最好的翻译是:'joy inspired by the Holy Spirit'(RSV).

108 Cf. NEB: 'the welcome you gave themessage meant grave suffering for you, yet you rejoiced in the Holy Spirit'.

109 Findlay 25. dexamenoi = aorist of antecedentaction.

110 dexamenoi = aorist of identical/simultaneousaction: Robertson Pictures 4.12; Frame 82; Bruce10 with n.f.

111 Bruce II 1156b.

112 Best 77, 78; Henneken 45-46. 参当圣:“在受苦这方面”。

113 Denney 322b; Ellicott 9b; Marshall 54-55.

114 Grayston 64; W. Bauder, NIDNTT I491. Patte(Paul's Faith 133-134)正确地强调“效法”在本节的被动性质;但他认为还有一个次要的意思,就是领受真道并照着去行。W. Michaelis(TDNT IV 670, 671-672; TDNTA 595, 596)则认为“效法”在本节的意思是服从(使徒及主的)指示;他的见解普遍不被接纳(cf. Best,Paul 63 with 72 n.14)。

7“甚至你们作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

“甚至”(思高同)或“更”(当圣)有“更进一步”之意,但原文的结构115纯粹表达一种结果,因此,“这样,你们就成了……”(新译)是较正确的译法。保罗书信的证据显示,保罗的惯例似乎是用地区名称来描述他的旅程(例如,加一21:“叙利亚和基利家”是一个省份的两个地区),像路加在使徒行传的做法那样(例如:徒十六6,十八23);但当他提及他的教会时,则按着他们所属的省份称呼他们,如“加拉太的众教会”(林前十六1;加一2)、“亚西亚的众教会”(林前十六19)、“全亚该亚所有的圣徒”(林后一1,新译)、“马其顿众教会”(林后八1)、“犹大……的各教会”(加一22;帖前二14)。此外,有时他好像还把一个城市看为代表着所属的那个省份,如以哥林多代表亚该亚(林前十六15),以以弗所代表亚西亚(罗十六5)。本节的“马其顿和亚该亚”一语应按这种用法来解释。

“马其顿”和“亚该亚”二字在原文各有自己的介纟词和冠词(“在马其顿及在亚该亚”),表示保罗是在想到两个分开的省份。马其顿原是个独立的王国,雄霸一时的亚历山大大帝(主前323年殁)是这王朝最著名的皇帝;但主前168年,马其顿战败于罗马,王朝被废,王国于次年被划分为四个共和国。二十年后(主前148年),马其顿被罗马吞并,成为它的一个省份(先前的四共和国变成省内的四个地区);主前27年,亚古士督使它成为一个隶属元老院的省份。主后15年,马其顿与亚该亚及每西亚116(在马其顿以北)合并为一个由西泽直接管辖的省份,但于主后44年归还给元老院管辖,帖撒罗尼迦成为该省的首都。亚该亚原为一个由希腊城市组成的联盟,于主前146年为罗马所败,交由马其顿的省长一并管理;其后于主前27年与马其顿分开,成为一个分别的省份(首都为哥林多),由那时到主后15年,又再由主后44年起,都是由“省长”(新译)或“总督”(现中)治理(徒十八12)。117

除了帖撒罗尼迦人本身以外,“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包括腓立比教会(参徒十六11-40)、庇哩亚的信徒(参徒十七10-12)、雅典的信徒(参徒十七32-34)以及哥林多教会(参徒十八8、11);保罗写信给罗马教会时,在哥林多的海港坚革哩亦有教会,但这教会可能最早也是保罗抵达哥林多后才成立的。保罗写帖撒罗尼迦前书时是在哥林多;哥林多是亚该亚省的首都,又(自主后44年起)是罗马殖民地,因此保罗是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可观察到帖撒罗尼迦教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如何广远。在“所有信主之人”一语中,“信主之人”的原文并无“主”字,所用的结构是分词加上冠词,作名词用(如在二10、13;帖后一10a)。动词“信”字与第三节的“信心”同一字根;118除了本节及上述三节,这词在本书及后书另外出现五次,一次有“信托”之意(二4),其余四次的意思都是“信”,所信的内容则由文理界定(四14;帖后一10b,二11、12)。虽然本书和后书从没有用“信主”一词(参上文第三节对r信心”的注释),但从保罗其它的书信可见,本节的“信徒”(现中、新译)显然可意译为“信主之人”(罗三22;加二16、20;弗三12;腓三9;提后三15;参徒十六31)。至于“信主”的意思,请参冯:“真理” 166所引的定义。

“榜样”一词的原文119在新约共享了十五次,保罗书信占八次。这词在圣经以外的基本意思是一次击打所留下的印痕,从而有“记号”、“模型”、“轮廓”、“像”等意思。120它在约其它地方的用法,显示了几个不同的意思:钉“痕”(约二十25,两次);“像”(徒七43),即“偶像”(现中);一封信的“内容”(徒廿三25,现中);“预像”(罗五14)或“预表”(现中、新译);“样式”(徒七44;来八5),即“模型”或“模样”(现中);“鉴戒”(林前十6),即是负面的“榜样”;正面的“榜样”(腓三17;帖后三9;提前四12;多二7;彼前五3);道理的“模范”(罗六17)或教义的“规范”(新译、思高)。有学者认为这词在本节的意思也是“预表”,就是说,帖撒罗尼迦人的经历是典型的,他们的经历预示了所有领受真道的人都会遭遇的经历;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如今所经历的,亦会发生在马其顿和亚该亚的信徒身上。121但本节的文理并不支持这个解释,因为下一节提及的,完全不是马其顿和亚该亚的信徒如何经历了帖撒罗尼迦人一样的经历,而是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如何声闻于马其顿和亚该亚及其它各处。因此,有关的名词在本节的意思可能是“榜样”(新译同),甚或是“模范”(现中、思高、当圣):122帖撒罗尼迦人“在大患难中仍满有喜乐地坚守主道”的见证,成为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徒应当效法的对象,甚或是对他们发出塑造性的影响力的一种模样和规范。

按上面的解释,帖撒罗尼迦人一方面成了使徒和主的“效法者”,是因他们分享了使徒和主一样的经历,重点是在“在大患难中,带着圣灵的喜乐”此语上(6节);另一方面,他们成了马其顿和亚该亚众信者的“榜样”或“模范”,是因他们坚守主道的见证,重点是在“在大难之中……领受真道”这方面。“领受真道”在第六节原指初信者接受福音,但接受福音只是起点,之后还必须有继续领受真道的过程(参雅一21),因此保罗用“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这话按不同的重点分别解释“效法者”和“模范”二词的意思,是可理解的做法。

“模范”一词在原文是单数的。加尔文采纳复数的说法,认为经文的意思是,榜样的数目和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人数相等;123可是有古卷的抄者将原来单数的“模范”改为复数,使与复数的“你们”相符,比起相反的做法(将复数改为单数)可能得多。124保罗用单数的“模范”一字,表示他所想到的,不是帖撒罗尼迦的每个信徒都是个模范,而是帖撒罗尼迦教会整体构成一个模范,是个模范教会。125保罗称一间教会为其它信徒的模范,在他的书信中再找不到另一个例子(不过他有时也用一些教会某方面的表现,作为别些教会当效法的榜样:参林后八1-7)。

 

115 hoste +infinitive(genesthai).这结构亦见于一8c;帖后一4,二4。

116 Moesia.

117 Cf. Bruce xx-xxi, 16; E.A. Judge,IBD 10c-11a; J. Finegan, IDB I 25; J.F.Strange, ISBER III 208.

118 pisteuo.参上面注29 。

119 typos.

120 L. Goppelt, TDNT VIII 247, TDNTA 1193.

121 Patte, Paul's Faith 134.

122 Cf. L. Gopellt, TDNT VIII 249, TDNTA1193(typos = a model which makes animpress); Marshall 55.

123 CaIvin 338. 彼前五3的“榜样”是复数的,含意即是:每个长老都要作信徒的榜样。124 Cf. Metzger629.

125 MHT 3.25(cf. 23)则认为本节及帖后三9单数的“榜样”属distributivesingular的用法,即是以单数的名词表达属于一班人中间的每一份子的一样东西,如住林前六19:“你们的身子(单数)”。但帖前后这两节所用的结构和林前六19及类似的例子所用的不同。

8“因为主的道从你们那里已经传扬出来,你们向 神的信心不但在马其顿和亚该亚,就是在各处也都传开了”

这两句话在原文的次序是这样的:“〔一〕因为从你们那里主的道已经传扬出来〔二〕不但在马其顿和亚该亚〔三〕但是在各处〔四〕你们对神的信心也都传开了。”和合本的译法,是把(二)连于(三),二者同时形容(四);现代中文译本也是这样。新译本和思高译本则把(二)和(三)分开,把(二)连于(一),把(三)连于(四)。在英文的圣经译本中,同样有这两种不同的理解。126笔者接纳第二个做法为正确的看法,因为(二)和(三)若是相连的话,保罗应说“不但……而且”127(若全句以“……在各处”结束,他就必会这样说);保罗不说“而且……”而说“但是……”,表示他没有完成(一)、(二)原来的句子结构,而是中途开始了新的支句。128按此了解,(一)和(二)是描写帖撒罗尼迦人传福音的果效,(三)和(四)是描写他们归主的见证所传到的范围。

“主的道”一词在保罗书信中只用了两次(此处及帖后三1;129保罗较常用“神的道”,如在帖前二13;林前十四36;林后二17,四2;西一25);这词是从旧约先知用的“耶和华的话”一语(例如:赛卅八4,卅九5)130而来;比较之下,“主的道”的意思显然是“以主(耶稣)为创始者的道”,131而不是“关于主的信息”(参现中),132尽管两个意思所指的都是福音。“传扬”一词的原文133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在七十士译本亦不多见(珥四14;传道经四十13;马加比书卷叁三2);它的意思是“使其声音响遍……”(参思高:“声闻于……”),所提示的图象可能跟喇叭吹响或打雷有关(参传道经四十13)。这里用的是完成时式被动体态的动词;“已经传扬出来”表示传扬的行动所带来的果效至今仍存,好像说主的道的响声仍然清晰可闻。

这福音是由谁传扬出来的?一说认为,“传扬”所指的是主的道藉着别人报告帖撒罗尼迦人信主的事实而被传播出去;134可是,“主的道”可否这样被削弱为“关于帖人如何信福音的报告中所提到的福音”之意,是颇有疑问的。135若“主的道”与“神的道”相等(如上一段解释的),则“传扬出来”较自然的意思是指帖撒罗尼迦人本身主动的见证和传福音的活动。136“从你们那里”表示帖撒罗尼迦人成了福音的传播中心;由于他们的努力,福音的响声已遍及“马其顿和亚该亚”。这词组在原文只用了一个冠词,把马其顿和亚该亚两个省份(参7节)合成一个单位来看,意思即是希腊全地,与下半节的“各处”相对。137由于帖撒罗尼迦是个人口绸密的希腊城市,它跟全马其顿及更远的地区都有很强的贸易关系,因此我们不难想象,部份的帖撒罗尼迦人在往还各地之际,把福音传扬了出去(参徒十一19-20)。138

除了“主的道”本身传遍了希腊全地之外,帖撒罗尼迦人“向神的信心”也“在各处……都传开了”。在“你们向 神的信心”一语中,139介系词“向”字强调了读者信心的方向;“向神”与“归向神”(9节)在原文是同一词组,也许保罗是在后一个思想的影响下才写出“向神的信心”而不说“对神的信心”(来六1,原文直译);140“以神为信心的方向”自然包括“以神为信心的对象”之意,二者其实是互相关连的。新约作者常以基督为信心的对象,较少以神为信心的对象,141这并不表示神和基督是互相竞争的两个不同的信心对象,只表示神是在基督里与人相遇,施行拯救。142在第九节下半的提示下,这里的“信心”可能不是指信心的态度(参3节),而是特别指读者接受福音、成为信徒的事实(参徒二十21)。143换言之,帖撒罗尼迦人归主的见证,已传遍了各地。这话很可能含有夸张成份(类似的夸张的讲法可见于罗一8,十六19;西一6;参下文四10注释),基本上却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帖撒罗尼迦一方面是个海港,为爱琴海区一个繁盛的贸易中心,另一方面亦为陆路的交通中枢,罗马人所建有名的军用公路“伊格那吉亚路”,144最初是从马其顿的亚底亚海岸之地拉居暗145直通帖撒罗尼迦,后来向东延展至腓立比及其海港尼亚波利(徒十六11),最后还再延伸至拜占庭;可见帖撒罗尼迦的位置非常有利于消息的传播。虽然保罗当时仍在亚该亚的哥林多,但是新近从罗马来的亚居拉、百基拉夫妇可能告诉保罗,他们离开罗马之前已听到帖撒罗尼迦人归主的事,这消息可能也传到了东方(亚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146若是这样,保罗便大可以说读者的信心已传遍各地了。147像“传扬”一样,“传开”在原文是完成时式的动词(见注139):它强调读者的归主见证已被传开、这见证至今仍然为人所知的事实。接着的一句指出了这事实带来的一项结果。

 

126 分别参NEB及AV, RSV, NIV, RV, NASB则保持原文模棱两可的情形。

127 ou monon......alla kai(如在一5,二8,及新约多处)。但本节原立无kai字。

128 Lightfoot 15. Cf. Findlay 27; Henneken 59-61.

129 ho logos tou kyriou─两次皆有冠词。此词在使徒行传出现多次(八25,十三44、48、49,十五35、36,十六32,十九10、20)。参上面注103。

130 此语在七十士译本的翻译是logos kyriou(参上注)。

131 tou kyriou = subjectivegenitive.“主”指主耶稣(参6、3、1节)。

132 tou kyriou = objective genitive(e.g.,TEV; Collins 274; Ellingworth-Nida 13).

133 execheo.

134 E.g., Thayer 224(s.v. execheo );Whiteley 38.

135 Higgins('Preface' 87)似乎赞同他所引述另一学者的意见,认为“主的道”在本段是指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

136 Cf. Henneken 62-63;Marshall 56.

137 Cf. MHT 3.182; Zerwick 184.“马其顿”和“亚该亚”连着出现,亦见于徒十九21(只用一个冠词)及罗十五26(没有冠词)。

138 Cf. Moffatt 5 n.1, 25a.

139 he pisris hymon he pros tontheon.这里重复了冠词,为要表明后一个词组是形容前一个词组,而不是连于随后的动词exelelythen(直译是“已经出去”); cf. MHT 3.187,221; BDF 269(3).

140 pistis epi theon; cf. pistos eis theon(彼前一21)。

141 除本节、来六1及彼前一21外,另见于:罗四5、24(所用结构是pisteuein + epi);约十二44c,十四1(用 pisteuein+ eis);徒十六34;罗四3;加三6;多三8(用pisteuein + dative);罗四17(用 pisteuein + genitive─ by attraction)。

142 Cf. M.J. Harris, NIDNT III 1214.

143 Cf. Bultmann, TDNT VI 212; Theology1.90(pistis = Gla/ubigwerden, the act of becoming a believer).参较一3注释注31。

144 Via Egnatia = the Egnatian Way.

145 Dyrrhachium.

146 Cf. Moris II 61; Hendriksen 53 。

147 比较本句与罗十六19(“你们的顺服已经名闻各处”,新译),可见“信心”包括“顺服”(参罗一5,十16),但二者不应被视为相同的(如在BuItmann, Theology1. 314; Keck, Paul 51);cf. Whiteley, Theology 162.

“所以不用我们说甚么话”

“所以”(新译、当圣同)的原文较宜译为“以致”(思高);原文所用的结构与第七节所用的相同(见注115),清楚表示本句是上文的事实所引致的结果。“说”字的原文148在古典希腊文中有“如稚童般说话”、“喋喋不休”、“胡言乱语”等意思;149但这字在本书出现的另外三次,都是指传讲福音(二2、4、16),这也是在使徒行传(四29、31,十一19,十三46)及其它保罗书信(林前二6、7、13;林后二17,四13;弗六20;腓一14;西四3、4;多二1、15)常见的用法。不过,这字在本句并非指传福音的行动本身,而是指提说帖撒罗尼迦人归主的事;这字和另一个“说”字(四15,五3;帖后二4、5)150的分别,在于前者指说话的行动本身,后者则指所说的话的内容。151保罗和他的两位同工,西拉及提摩太(他们刚分别从腓立比及帖撒罗尼迦来到哥林多跟保罗会合:三6;徒十八5),在他们与来自“各处”的人接触时,都不需要提说读者归主的事,因他们归主的消息早就传遍各地了。

 

148 laleo.

149 A. Debrunner, TDNT IV 76-77, TDNTA506.

150 lego.

151 Cf. Trench 286-289(§76); Frame 86; Moore 29.

9“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

本节和下一节进一步提出理由,解释了保罗及其同工为甚么不用说甚么,同时提出证据,支持“你们……的信心……在各处也都传开了”那句话。“他们自己”的原文是强调的代名词“他们”(与上一句的“我们”相对);所指的大抵是保罗及其同工所接触到的、从“各处”而来的人。152“报明”一词的原文153在新约共享了四十五次(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占了四十次),基本的意思是“告诉”(例如:路八20;约十六25;徒十一13)或“报告”(例如:太二8;徒五22),有几次它的意思是“宣告”或“传讲”(太十二18;徒廿六20;来二12;约壹一2、3)。这词在保罗书信出现的另一次也是“宣告”之意(林前十四25,新译),在本节则有“述说”(新译)、“传述”(思高)或“传告”(当圣)的意思。原文用的是现在时式的动词,这表示保罗是从他身在哥林多的角度说话,来自各处的人继续不断地向他述说读者归主的见证。154他们提到这件事的两方面。

第一,“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怎样”在原文不是副词,而是形容词“怎样的”,155在新约里共出现五次;这词本身是中性的(林前三13),但按不同的文理而得好(徒廿六29;加二6;本节)或坏(雅一24)的含义。同样,“进到”在原文不是动词而是名词,156在新约出现的五次都是“进入”之意(本节及二1;来十19;彼后一11)──包括使徒行传十三章二十四节,因耶稣的“来临”(新译、思高)正是指祂首次“进入”世界。一般的解释认为,“进入”在本节的重点不是在进入的行动本身,而是在这行动所引起的反应;157本句的意思,即是指保罗及其同工从帖撒罗尼迦人那里获得怎样的接待(参现中、当圣)。按另一个解释,“怎样的进入”是指保罗及其同工如何带着能力和确信把福音传给帖撒罗尼迦人。158笔者基本上赞同第二个解释,理由如下:(一)“进入”一词在其它四处经文都是指进入的行动或事实本身。(二)本句的原文在动词“述说”之前有“关于我们”一语(见注154),动词后的子句直译是“我们有怎样的一种‘进入’到你们那里”(而不是“你们怎样接待我们”:现中,参新译),下一句则以“你们又怎样归向神”开始159──这就清楚表明,本句的重点是在“我们”,下一句开始重点才是在“你们”。(三)从二章二至十二节的解释看来,这词在二章一节的重点显然是在保罗及其同工在帖撒罗尼迦人中间的表现,而不是在后者对福音的反应。四本句的“进入”解为指宣教士如何宣讲福音,以及如何在他们中间生活(二者一起构成一件事实),下一句开始则指读者对福音的反应,一方面符合“进入”一词一贯的用法,另一方面也保持了五至七节,以及二章一至十六节先提宣教士的表现,再提读者的响应(一5、6-7;二1-12、13-16)的先后次序。

第二,来自各处的人都述说宣教士的“进入”所带来的结果。第九节下半至十节从三方面描写了帖撒罗尼迦人所经历的生命上的改变。

 

152 Cf. Lightfoot 16. autoi= Constructio adsensum(Ellicott 13a).

153 apangelo.

154 Cf. Frame 84, 86:apangelousin = progressive present. 在这动词之前,原文有peri hemon(“关于我们”)二字,有些抄本作peri hymon(“关于你们”);前一个说法较符合文意,因为接着的子句的主词是“我们”。

155 hopoios.

156 eisodos.这字的反义词是exodos,在新约用了三次,分别指以色列族“出”埃及(来十一22),以及耶稣和彼得的“去世”(路九31;彼后一15)。

157 Cf. G. Ebel, NIDNTT III 940; RSV('welcome'); NASB, NIV('reception')·Ellingworth-Nida 14(cf. NEB)则认为重点是在保罗的访问所带来的结果;若是这样,第九节下半和第十节便是解释此句的(参和合、当圣的标点符号)。但下一句开始时原文有“而且”(新译)或“又”(现中)字,因此不宜以9b-10节解释此句。

158 Ellicott 13b.

159 hopoian eisodon eschomen pros hymas, kaipos epestrepsate pros ton theon....

“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 神”

(一)这句描写读者的归主行动,解释了上文“你们的信心”一句。“怎样”一词的原文在本书及后书另外出现两次(四1;帖后三7),两次都有形容的作用,即是“如何”的意思;按这个意思解释,本句的“怎样”可指读者是“如何热烈地及如何有效地”归向神的(参3-6节)。160不过,这词在本句较可能只是指出一件事实,而不是要形容甚么(这是此字在新约时代的希腊文中常见的用法)。161“离弃偶像”原文直译是“从偶像(归向)”;“偶像”是复数的,并且有冠词,意思即是“你们那些偶像”。“偶像”一词的原文162在新约共出现十一次,保罗书信占了七次;这词可指异教徒所拜的神像(徒七41;启九20),亦可指像所代表的假神(林前八4、7,十19),因此它的意思往往是模棱两可的(徒十五20;罗二20;林前十二2;林后六16;本节;约壹五21)。同字根的抽象名词“拜偶像”163及具体名词“拜偶像者”164同样具备这种模棱两可的性质。此组字汇的双重意思有力地对我们提示,异教的假神和代表它们的偶像同样虚假无能。保罗认定偶像(即假神)并不真正存在(林前八4,参现中),它们“本来”(即是在本性和本质上)就不是神(加四8),只是人的罪(对神悖逆)和愚昧的产品(罗一23)。但保罗同时承认,在偶像的背后有鬼魔(林后十19-21);这事实部份解释了为何偶像可以成为奴役人心的、事奉和敬拜的对象(林前十二2;参加四8-9)。

“归向”一词的原文165在新约共享了三十六次,除了四次是及物动词外(路一16、17;雅五19、20),其余的都是不及物动词。这词半数的意思是“回去”(例如:太廿四18)、“回来”(路八55)、“回转”(路十七4)、“转身”(徒九40)等所谓俗世性的意思;它另一方面的意思是神学性的,指灵性上的“归回”(加四9)、“回头”(路廿二32)或“回转”(太十三15;徒廿八27),尤其是指悔改“归正/归向神”(徒三19,廿六20)、“归向/归服神”(本节;徒十四15,十五19,廿六18;参彼前二25)或“归向/归服主”(徒九35,十一21;林后三16)。166同字根的名词167在新约只出现一次(徒十五3),没有与“神”或“主”字连用,但显然是指外族人“归主”或“归信 神”(现中)的事;由此可见,这个名词在早期教会中很快使成为指悔改归主的专门名词。168

按原文的次序,“你们归向神”是主句,“离弃偶像(从你们的那些偶像)”是随后的;使徒行传十四章十五节的次序刚好相反(“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神”)。这两种次序同时存在,正好说明一项重要的真理:“离弃偶像”和“归向神”不是可分先后的两个步骤,而是同一件事同时发生的正负二面。本节以这样的话描写帖撒罗尼迦人的归主经历,表示他们大部份(甚或绝大多数)是从异教直接进入基督教的(参二14)。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一)因保罗在会堂传福音而归主的人数(徒十七4),远不及因他在会堂之外的福音工作而信的人那么多;(二)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的时间,肯定不止于他在会堂跟犹太人及敬虔的希利尼人辩证的三数个星期(徒十七2)。

 

160 pos = 'how': e.g.,Neil 27.

161 poshoti('that'): cf. MHT 3.137 with n.2; Frame 87;Whiteley 38; Best 81-82.

162 eidolon.

163 eidololatria((在新约出现四次:林前十14;加五20;西三5;彼前四3)。参冯:“真理” 334 。

164 eidololatres(在新约出现七次:林前五10、11,六9,十7;弗五5;启廿一8,廿二15)。

165 epistrepho.

166 在上述的经文中,“归向神”住原文通常是epistrephein epi ton theon(徒十四15无冠词),只有在本节用pros ton theon;“归向主”通常是epistrephein epiton kyrion,只有在林后三16用pros kyrion.动词里的前置词的作用是指出方向,不是“回”的意思。

167 epistrophe.

168 F. Laubach, NIDNTT I 355.

“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 神”

(二)本句指出读者“离弃偶像归向神”的目的,间接地描写了他们现今的情况。“服事”一词的原文169在新约共出现二十五次,保罗书信占了十七次;关于这词在保罗书信的用法,可参冯:“腓立比书” 306-307。“服事”与“奴仆”(这字没有在本书或后书出现)同一字根,因此含有“以奴仆的身份、像奴仆般服事”的意思──这包括认定主人的所有权、顺服主人、甘心服事主人、讨主人的喜悦(林前七22-23,参六20;罗六16;加一10;弗六5-6;西三22-23)。耶稣以神和玛门为对比,人不可以同时服事二者(太六24;路十六13);保罗在这里(像先知耶利米那样:耶十3-5、8-10)则以真神和偶像为对比(参徒十四15)。“神”字在原文并无冠词,因此有学者认为,原文词组170的功用是强调读者所服事的对象的性质──祂是神,是又活又真的。171但新约的证据显示,“永生神”(即是“活的神”)一词的原文通常是没有五词的,可见这种结构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跟有冠词的格式在意思上并无分别。172因此,虽然原文直译是“一位又活又真的神”,173但它的意思可能仍然是“那又活又真的神”(参和合、当圣)或“这位又活又真的 神”(现中,参新译)。174

“活”字原文175在新约共出现一百四十次,保罗书信占五十九次,包括本书五次(参三8〔见该处注释〕,四15、17,五10)。本节以分词作形容词,这种用法亦见于另一些非常宝贵的经文中:神是“永活的父”(约六57);祂使首先的亚当成为“有灵的活人”(林前十五45);祂赐下“活的圣言”(徒七38,新译;参来四12);信徒得以重生,就是藉着神“永活长存的道”(彼前一23,新译);耶稣是“活的粮食”(约六51,原文直译),人吃了就必永远活着;祂赐“活水”给信祂的人,这水在他里面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0、14,参七38-39);祂藉着舍身流血,为信徒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直通到神的面前(来十20,参22);藉着基督的复活,信徒有“活的盼望”(彼前一3,现中);他们理当把自己当作“活祭”献给神(罗十二1);就如主是“活石”,信徒来到祂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4、5)。神被称为“活的神”或“永生神”,不单因为祂是“活到永永远”的(启四9、10,十6,十五7),也因为祂“本身是生命的根源”(约五26,现中)──不论是自然创造的生命(提前六13)或是救赎的新生命(弗二5-6;西二12-13;罗四17,八11;约五21)。不过,在本节“活的神”是与偶像相对,故其重点可能是在神乃“创造天地的神”这个思想上(参耶十5、10、11)。

“真”字的原文176在新约共享了二十八次,约翰福音、约翰壹书和启示录占二十三次,但在保罗书信里则只出现这一次;保罗较多(四次)用另一个“真”字。177后者用在神身上的时候(约三33,八26;罗三4),它的意思是“真实无误、确实可靠”;本节的“真”字用在神的身上,有时是指神是忠于祂自己的性格,祂按自己的性格和意旨行事(约三33;启六10),但它较基本的意思是“真的”、“真正的”,即是“并非膺品”、“如假包换”。本节“真的神”和约翰福音十七章三节“独一的真神”,都是指与一切假神偶像相对的真神,就如“真正敬拜的人”(约四23,新译)是和拜偶像者相对而说的。178

帖撒罗尼迦人从前服事的是哑吧偶像(参林前十二2),“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加四8);如今他们离弃了偶像归向神,就服事那又活又真的神,这正是他们得自由的部份目的,也是他们的自由的部份内涵──作神的奴仆(彼前二16;罗六22;参林前七22)。另外的那部份──以爱的行动作为“互相服事”(像奴仆伺候主人)的方法(加五13)──他们也做到了,因为他们彼此相爱,互相服事,甚至到了身体疲乏的地步(3节)。其实这两部份是一体的两面;因此总括来说,他们服事神的方式,就是藉着生活行为上的见证,以及传福音的活动(一3、8a)。

 

169 douleuo.

170 theoi zonti kai alethinoi.

171 Morris II 63.

172 Cf. theon zonta(徒十四15); theoi zonti(提前四10;来九14); theou zontos(罗九26;林后三3,六16;提前三15;来三12,十13,十二22;启七2); tou theou touzontos太十六16,廿六63;参启十五7)。

173 'a living and true God'(RV, RSV,NASB)

174 Cf. AV, NEB, NIV: 'theliving and true God'.

175 zao.本节用分词zon.

176 alethinos.

177 alethes.关于这字在新约的用法,可参冯:“腓立比书” 445-446。

178 Cf. Barrett, John 133-134;Trench 26-30(§8); R. Bultmann, TDNT I 249, TDNTA 39.

10“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

(三)这仍然是读者现今的情形,但特别提到他们对未来的盼望,响应了“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3节)一语。原文在本节开首有“并且”一词(参现中、新译、当圣),在文法上将“等候”与“服事”连起来,二者同为“归向神”的目的;179像“要服事……”一样,“(要)等候……”间接地描写了读者现今的情况。在意思上,“并且”可说引介出读者的基督徒特征:归依了犹太教的外族人也称得上是离弃了偶像,归向了并服事永生的真神,但唯有基督徒才符合这里所描写的情形。“等候”一词的原文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这词在主前15-12年间的几份蒲草纸文献中出现,该处提到一些欠债人不可“等到”期限届满才清偿债项。180由此可见,这词本身并不含等候一个人“回来”或“逼切或喜乐地”期待等意思,而只有忍耐和坚信的含意。181不过,保罗多次用“热切地等候着”这动词182来指耶稣再临(林前一7;腓三20;参来九28)或其它与末日救恩有关的事(罗八19、23、25;加五5),因此“等候他儿子……”实质上应有热切期待的成份在内。

除了本节,保罗书信另有十四次称耶稣基督为“神的儿子””(罗一4;林后一19;加二20;弗四13)、“祂的儿子”(罗一3、9,五10,八3、29;林前一9;加一16,四4、6)或“祂自己的儿子”(罗八32);但本节把“他儿子”这词和基督的再临连起来,则是绝无仅有的。183“从天上”(现中)这词组在原文以几个不同的格式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七次,只有在本节“天”字是复数的;184保罗书信的证据显示,单数的共享了十一次,复数的十次,二者在意思上并无分别。185天是神的所在(参徒七49),因此“从天降临”一语不仅表明神的儿子现今是在天上(参腓三20),可能还有“带着神的权柄和能力而来”之意。接着的一句话可说证实了保罗确有这种含意。

“他从死里复活”较清楚的译法是“他使之从死者中复活”(思高)。“使之……复活”这个动词的原文186在保罗书信共享了四十一次;除了三次(罗十三11;弗五14;腓一17)之外,其余的三十八次都是指死人复活的事,其中二十六次是特指耶稣基督的复活。一件重要的事实是,不论所指的是耶稣或别人,经文所用的结构要不是主动体态的“神使……复活”,就是被动体态的“……被(神)使之复活”;187换言之,本节这个动词从没有用来表达自己复活的意思。这个意思不止一次在约翰福音出现(参约二19、21,十17、18),在保罗书信则只见于本书四章十四及十六节,该处所用的是关身体态的动词“复活”。188本节所用的结构,最能表达耶稣复活是神主动和具体的行动的结果;声明那是“从死人中”的复活(参注187〔二〕、〔三〕)同时强调了耶稣之死与复活的真确性(参林前十五4:“而且埋葬了”)。神使耶稣复活,显明了祂是大能的神子(罗一4);不过在本段经文里,神使耶稣复活的意义可能不是在于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而是在于表示祂必会再次降临189──这位曾经在世为人的耶稣,神已使祂从死人中复活,这是神给万人的“可信的凭据”,表明祂就是神所设立的审判天下者(徒十七31,参十42)。因此,祂必会带着神的权柄和能力再次“从天降临”,执行神委托给祂的职责;这个思想和下一句提到“忿怒”的事实相符。

“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按原文的次序是:“耶稣──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除了“他〔指神〕儿子”外,本书和后书共享了八种耶稣的称呼,计为:(一)“主耶稣基督”;(二)“我们主耶稣基督”;(三)“主耶稣”;(四)“我们主耶稣”;(五)“主”;(六)“基督耶稣”;(七)“基督”;(八)“耶稣”。190本节用最后一个称呼,可能反映教会关于基督复活的最早的信条──“神使耶稣从死人中复活”,又或者保罗有意暗指“耶稣”这名字的含意,即耶稣是拯救者(太一21)。191无论如何,这里用“耶稣”此名,清楚表明了复活的主和历史上的耶稣是同一个人。“救”字的原文192在新约共出现十七次,保罗书信占了十二次;施行拯救的总是神或主耶稣,被拯救的总是人。193比起新约用了一百零七次的另一个“救”字(见于二16;帖后二10),194本节“救”字的重点是在负面的“脱离”、过于正面的“进到”(参西一13;提后四18正负二面的对比);这字亦无“赎”字195的含意,即是拯救者要负代价才能成就救赎,而单指拯救者以其能力完成拯救的行动(参林后一10;提后四17-18)。“救”字在原文是现在时式的分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表示拯救的行动(至少一部份)现今(在耶稣再临前)已在进行中;196其实这分词的现在时式是“无时间性的现在时式”,分词与冠词连着用,相等于名词(同样的结构于罗十一26译为“救主”),“救我们的那位”意思即“我们的拯救者”,其重点不是在拯救的时间上,而是在拯救者的身份和功能上。197至于所指的拯救行动于何时发生,上文(复活的主是审判者)和下文(“将来忿怒”)同时提示的答案,是于末日审判之时(参3节;帖后一7-8)。

“忿怒”一词的原文198在新约共出现三十六次,保罗书信占了二十一次,除了三次指人的忿怒(弗四31;西三8;提前二8),三次明说是“神的忿怒”(罗一18;弗五6;西三6)之外,其余十五次都只用“忿怒”一词(有或没有冠词),不过其上下文一律提示,所指的仍是神的忿怒。199这词引起了不少争论,以下我们分几个步骤解释:(一)有些学者认为,保罗保存了“忿怒”的观念,只不过是要“描写在一个道德性的宇宙中一种无可避免的因果过程”。200从罗马书一章十八至三十二节可见,神的忿怒彰显时所用的方式,确与因果报应的原则相符(特别留意24节〔“所以”〕、26节〔“因此”〕、28节〔“他们既然……神就……”;27节〔“报应”〕;23、25、26节〔“变为”〕)。虽然如此,我们不应把二者等同,认为因果报应的原则就是神的忿怒,201因为神是有位格的(不纯是一种力量),祂的忿怒是圣洁公义的神对罪恶和不义所起的一种主动及个人的响应;故此神的忿怒不能被减化为一项非个人性的因果报应的原则。(二)不少学者将神的忿怒定义为神的审判,完全不涉及情绪的问题。202再一次从罗马书一章十八至三十二节可见,神的忿怒是以审判罪恶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同书二章一至五节,人所积蓄的“忿怒”要在“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5节)变成“神的审判”(3节)。但我们仍然不能因此下结论说,神的忿怒完全不关涉情绪,只是一种审判的行动而已。因为后者可能正是前者具体表达出来的方式。(三)另一些学者指出,在旧约里面,关于神的忿怒的信息,以及对祂审判的作为的描述,二者并不是相同的;神的忿怒不仅指一项行动,亦指在神里面的一种“情绪”(例如:民十一1,廿五3-4;申廿九28;诗三十5,卅八1;耶廿一5,卅二37;结五15)。203在新约方面,有学者说虽然在多数的有关经文中,神的忿怒所指的是实际行动过于情绪上的反应,但在多处经文中亦包含神的态度在内(罗一18,九22;来三11,四3;启六16),否认这一点跟否认神的“爱”和“怜悯”包括神的态度,是同样不可能的;在新约如在旧约一样,神的忿怒同时是祂对邪恶的敌意和不悦,以及祂所作出的审判。204在上述的五段经文中,除了引用旧约的、希伯来书那两段外,其余三节都不见得特别清楚表明神的忿怒是一种情绪,可见新约提到神的忿怒时,其重点确实不是放在情绪的一面;但既然神的忿怒是一位有位格的神对罪恶所起的个人的反应,205认为它同时涉及情绪是合理的看法。(四)神的忿怒和神的爱同样是圣经表明的事实,二者并无冲突,因为爱是良善的一部份,但若神对罪恶和不义的反应不是“忿怒”而是容忍或不予理会,祂便不是良善的,因祂没有真正爱人(受害者和犯罪者)。(五)若以人的经验为喻,神的忿怒不能比作一般的人的忿怒,而只可比作一个良善的人对世上的罪恶、腐败、不义等邪恶所起的忿怒;但是因为没有一个人(除耶稣以外;参可三5)是像神那样完全圣洁、完全善良、完全慈爱,反而总是或多或少受到罪的污染及与罪妥协,甚至这种“高等”人的忿怒亦只能模糊地反映神的忿怒而已。206

神的忿怒显然有现在的(罗一18)和未来的(罗二5、8,五9)这两面,后者是较基本的观念;在罗马书五章九节提示下(“要……免去”在原文是未来时式的动词),本节的“忿怒”是指未来的一面。附加的形容词“将来的”(新译)证实了这个意思。原文所用的结构是分词加冠词,207意思是“那将要临到的”(现中)。“将来的忿怒”一词亦见于马太福音三章七节及路加福音三章七节,208不过该二处所用的分词是跟本节不同的另一个“来”字;这字强调“必定会来”之意,本节所用的“来”字,则可能强调“快要临到”的意思(“快要”包括“必定”之意)。209神的忿怒是针对人的罪(参罗四15),而耶稣之所以能拯救信徒脱离将来的忿怒,是因祂藉着死和复活,完成了救赎大功(参五9-10;罗五9-10)。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人当中传福音时,必曾提到神对拜偶像及放荡的生活要施行审判,并宣告耶稣能拯救他们免去此审判,210而这有关“末日审判”的事实和信息,看来是导致他们接受福音的一个重要因素。

帖撒罗尼迦人所经历生命上的改变,包括了上述的三方面(9b-10节),这三方面跟第三节所提的三件事正好前后呼应“离弃偶像、归向神”是他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的第一步;他们“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的方式包括了“因爱心所受的劳苦”;“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救我们脱离将来的忿怒”具体地说明了他们“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

这两节经文(一9b-10)的体裁和词藻引起了一些讨论。在体裁方面,这两节显示了一种小心思考出来的结构,如下:

    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
    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 神
    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
    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
    耶稣──那位救我们
    脱离将来忿怒的

第一、二行的思想是平行的,第二行补充第一行,这两行的焦点是在神的身上;第三、四行提出福音所宣讲关于耶稣的一些基本事实:祂死了,复活了,并要从天降临(“从天上”与“从死人中”相对);第五、六行将耶稣的工作和神的工作连起来:耶稣救我们脱离将临的、神的审判。211在词藻方面,本段有以下的特点:“等候”一词(原文)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归向”一词(用在悔改归主的意义上)在保罗书信只出现另一次(林后三16);“救”字指基督在末日的拯救行动在保罗书信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儿子”这称号和祂的再临连着出现,也是只有这一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学者普遍认为本段不是(至少不全部是)保罗头手的著作:有认为这是唱给刚接受水礼的信徒听的诗歌,或是几乎可以出自一本教义问答书,或是混合了传统的信条和保罗加上的话。212鉴于“归向神/主”等词多次在使徒行传出现(见上面注166及所属正文),本段较可能反映了早期(即保罗之前)宣教士宣讲福音时所用的词汇,甚或反映了一种已定形的公式(亦见于徒十四15);213其中“神的儿子”的称号与耶稣的再临相连着的独特现象,也许反映了“人子”再临的传统──那些宣教士将“人子”改称“神的儿子”,为要使外邦听众易于明白。214

综合本段(一2-10)的内容,我们可以用“神的拣选”为其主题,这就是保罗为读者常常感谢神的至终的原因──他们是蒙拣选的(4节)。从本段可见,“神的拣选是透过使徒的宣讲和人的相信而达成”(串释本一4-5注释)。在使徒及其同工方面,他们的宣讲和生活,都显出他们有神同在,是神所使用的(5节);在帖撒罗尼迦人方面,他们不独领受了真道,在大患难中仍有喜乐(6-7节),并且在美好的生活见证上(3节〔这是保罗感谢神的直接原因〕、9-10节)加上口头的见证,使主的道得以传开(8节)这一切充份证明,帖人是蒙神拣选的。如上文不止一次指出的,保罗在第二章会进一步解释这两方面:他们如何传福音(二1-12)及帖人如何接受福音(二13-16)。

 

179 epestrepsate......douleuein......kaianamenein.

180 MM 36(s.v. anameno ).

181 Cf. Ellicott 14b.

182 apekdechomai.

183 取文并无“降临”一词,单从字面上看,“从天上”一语是形容“等候”的;但原文的结构显然是一种浓缩的写法,加上“降临”或“降下”(思高)二字是正确和合理的补充。

184 本节用ek ton ouranon另外两个格式是:ex ouranou(林前十五47;林后五2;加一8)和ap'ouranou(罗一18;帖前四16;帖后一7)。此外,腓三20亦间接地用了“从天上”(复数:exouranon一语;参冯:“腓立比书” 408。

185 “在天上”有时是en ouranoi(林前八5;西四1),有时是en ouranois(弗三15,六9;腓三20)、en tois ouranois(林后五1;西一5、16、20)或epi tois ouranois(弗一10),比较林后五1和五2,弗六9和西四1,本节各四16等经文,可见单数与复数的意思基本相同。除上述经文外,单数的“天”未见于罗十6;林后十二2;西一23,复数的见于弗四10。原文复数的“天”字可能反映希伯来文的“天”字;后者是复数的,这大抵与希伯来人“多重天”(参林后十二2)的观念有关。

186 egeiro.

187 187(一)神使耶稣复活──四次(林前六14,十五15〔两次〕;林后四14);(二)神使耶稣从死人中愎活──八次(罗四24,八11〔两次〕,十9;加一1;弗一20;西二12;帖前一10);(三)耶稣被(神)使之从死人中复活──七次(罗六4、9,七7,八34;林前十五12、20;提后二8);(四)耶稣被(神)使之复活──七次(罗四25;林前十五4、13、14、16、17;林后五15)。以上共二十六次。(五)神使死人复活(林后一9)(六)神会使信徒复活(林后四14);(七)信徒被(神)使之复活(林前十五42、43〔两次〕、44);(八)死人被(神)使之复活,(林前十五15、16、29、32、35、52)。以上共十二次。

188 anistemi-aneste(second aorist), anastesontai(future middle)
有关新约论复活的多种表达方式,详见冯:“腓立比书” 374注196。

189 E.g. Lightfoot 17; Neil 32; Whiteley 39-overagainst, e.g., Ellicott 14b; Denney 324b.

190 (一)帖前一1;帖后一1、2、12b,三6、12;(二)帖前一3,五9、23、28;帖后二1、14、16、18;(三)帖前二15,四1、2;帖后一7,二8(?);(四)帖前二19,三11、13;帖后一8、12a;(五)帖前一6、8,三8、12,四6、15(两次)、16a、17(两次),五2、12、27;帖后一9,二2、8(?)、13,三1、3、4、5a、16(两次);(六)帖前二14,五18;(七)帖前二6,三2,四16b;帖后三5b;(八)帖前一10,四14(两次)。

191 分别见:Kramer, Christ 42(§8e);Lightfoot 17.

192 rhyomai

193 神是拯救者,见:太六13,廿七43;路一74;林后一10(三次);西一13。主耶稣是拯救者,见:罗十一26;帖前一10;提后三11,四17、18。有三次没有明说谁是拯救者:罗七24,十五31;帖后三2(在后两段,按文意看,答案应是神)。

194 sozo.

195 exagorazo(例如:加三13), lytroomai(例如:多二14)。

196 E.g., Best 84; Patte, Paul's Faith 138;Mearns, 'Eschatological Development' 143. Cf. Collins 259, 342.

197 Cf. Zerwick 372('atemporalpresent'); Bruce II 1156b; Whiteley 40.参五24:“那召你们的”相等于“你们的‘呼召者’”。

198 orge.

199 有冠词,九次──本节,二16;罗二5(两次),三5,五9,九22a,十二19,十三5。无冠词,六次──帖前五9;罗二8,四15,九22b,十三4;弗二3。

200 Dodd, Romans 50(cf. 55). Cf. also Whiteley, Theology 67:作者谓保罗用了“个人性”的词藻(“神的忿怒”)来指我们自称之为“非个人性的、自动的”一些过程。

201 So, correctly, G. Sta/hlin, TDNT V 443 withn.416.

202 E.g., BuItmann, Theology 1.288;Conzelmann, Outline 216; Richardson, Theology 224.

203 J. Fichtner, TDNT V 397. Cf. Morris,Preaching 129-136.

204 G. Sta/hlin, TDNT V 422, 423, 424-425, TDNTA 723.

205 Morris(Preaching 161-166)尤其强调这一点。

206 Cranfield, Romans 109.

207 tes erchomenes.

208 tes mellouses orges.

209 Frame 89; cf. Lightfoot 17. Findlay 31谓福音书所用的字是指与现在分开的将来,但本节所用的是指由现在继续下去的将来。但是在“那将要来的”一词中(ho erchomenos, 例如:太十一3;路七19-20;约六14,十一27;徒十九4;来十37),“来”字不见得有这种含意。

210 大致上说,保罗用本节的“救”字时(见上面注192),要脱离的若是人,所用的介系词是apo罗十五31;帖后三2),若是物,所用的介系词是ek(本节;罗七24;林后一10;西一13;提后三11,四17)。 提后四18用apo但要脱离的是“诸般的凶恶。”

211 Neyrey, 'Eschatology' 220(Withreference to B. Rigaux); cf. Bruce 10.另一个看法认为这是一首分为两节、每节三行的诗歌,头一节描写那些外族信徒从前归向了神,现今服事神,并期待神的儿子再临,第二节同样呈现这种三重时间的分法:基督从死里复活,如今拯救我们,并要救我们脱离将来的审判(G.Friedrich, as reported in NTA§101965-66-1021;cf. Best 86).但经文的“救”字可否这样“一物二用”是值得怀疑的。

212 分别见:G. Friedrich(同上注; cf. Collins 151-152); Bornkamm, Paul 63;Conzelmann, Outline 87. 后一位学者认为第三行及第五行“那位救我们的”是保罗加进传统架构里的话。但Noack('TestePaulo' 25-26)指出,罗十一26显示“救”字(在该处亦是分词与冠词连着用,如在帖前一10,只是并无宾词)是个已成立的神学名词,因此在帖前本节同样是来自早期教会的宣称。

213 Cf., e.g., Marshall 57; Bruce 18; Best 86;Whiteley 39; Moore 30; de Jonge, 'Some Remarks' 132-133.Wenham('Paulinism' 54)正确地认为,帖前一9-10跟徒十七16-31所记载的布道信息非常相似(帖前是写于保罗在雅典那次讲道后不久的),此事实最自然的解释,就是路如对于保罗在此时期的事奉有准确的数据。

214 Cf. G. Friedrich(同注212); O. Michel, NIDNTT III644. E. Scheweizer(TDNT VIII 370, TDNTA1211)则认为这改称是保罗经手的。

──《天道圣经注释》

返回